中国在1月25日《细胞》学术期刊宣布,成功克隆两只食蟹猕猴,“中中”与“华华”,两者是年龄相差10天的姐妹,外观上来说无甚区别。这对克隆技术上而言,是意义非凡的——全球首例成功克非人隆灵长类动物。当然,实验总非一蹴而成,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的团队历经5年的光影,才得以让79次实验结果亮相。

自从20多年前,克隆羊“多利”诞生(1996年7月5日)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也为后来的克隆实验铺路。科学界也相继克隆了牛、猪、狗等动物,始终无法突破非人灵长类的克隆体,直至这两姐妹的出现。

但这是否意味著“克隆人”的脚步声变大了呢?是否起著“敲门砖”的作用呢?基于道德伦理与宗教立场,克隆人的出现无异于一种非自然生物,是不被承认且禁止研究。克隆人若诞生也将衍生许多问题,除了克隆人本身的身份认同,被克隆对象与克隆人的关系定义、克隆人存在的必要性与正当性、人类是否前往“无性生殖”年代迈进等,这些都是逃不了的追问。

联合国早在2005年发布《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的宣言》,禁止违背人类的尊严及一切形式的克隆人,要求各国采取必要措施,用生命科学保护人类生命。但“治疗性克隆”却被部分国家承认,即培养克隆胚胎,并从中汲取干细胞,目的是在于治疗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症、阿尔兹海默症、癌症等。不仅如此,这还能再生各种器官细胞,间接扫除了“器官贩子”的饭碗,人口贩子也相应减低。

然一旦细胞分裂成型,形成生命体,而他们的诞生是为了治愈这些所谓“主人”,一种客人买商品的概念,这也是一种变相堕胎。胎儿拥有生命权,应该受到保护与尊重。一般堕胎对象是母子关系,若发生利益冲突,成人的权益才高于胎儿的权益。作为人的我们,利用科学技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相对来说,就必须付出代价,就是挑战道德底线。一体两面,“道德与不道德”的争议性响彻不断。若说堕胎往往是因无心之失(不得已),而治疗性克隆可说是有意之为。

除了克隆人的议题,克隆牛何尝不是被争议。肉牛的产量,在商家眼里根本是有利可图的大市场,若能大量出产克隆牛,不但质量获保证、安全食用,更能应付市场需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已经过多次实验,证实克隆食品的安全性。人类对于克隆食品的心理“不舒服”,始终是宗教与伦理的界线上,且隐性危机可能正待发掘,再者许多业者也担心健康形像被破坏。

科学本是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但牺牲的代价又是否能被承受。

最可怕的是,在利与弊面前,将前者无限放大;后者则被谴责,不会转变心态与立场看待。“克隆”闯进人类的生活,挑战生命权益与道德底线,而我们只能争取与期盼未来不会遭科技的反噬。

张兼荣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