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经济体制下,银行可说是百业之母,是金融体系的命脉,其表现可视为整体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联昌国际、兴业资本及马建屋上周宣布的大合并计划,不只受业界关注,也引起各方的议论。

政府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以建立更稳定金融市场为理由,推动银行领域的合并。在2001年金融领域大蓝图下,掀开第一阶段的整合,以强制手段,将当时多达50家的本地金融公司整合成10家主导银行。接著,再经过另一轮的合并后,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仅存8家。因此,此计划一旦落实,国内的商业银行数目,将进一步减少。

更重要的是,联昌国际、兴业资本及马建屋,3家金融机构合并后的总资产,估计可高达6100亿令吉,超越马来亚银行,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集团,也将成为东南亚第4大的银行机构。然而,合并后打造出来的大型银行集团,是否更有效率,更具生产力,更利民利商?这是值得民众关注的。

特别是此次合并的3家金融机构的大股东,都涉及官联机构或国家主权基金。如负责全马1300万会员退休金计划的雇员公积金局,在计划合并的3家金融机构都持有显著的股权,分别持有兴业资本的41.34%,马建屋的64.73%和联昌国际的14.46%股权;而另一个主权基金,国库控股(Khazanah)则持有联昌国际的29.19%股权。

因此,市场上相信,政府是此次大型并购案的“幕后推手”。所以,除了当局对合并过程的监督外,政府是否也有必要向民众汇报此次合并目的及过程,以及如何确保本地的金融市场,在外资银行受限制及本地银行选择日渐减少的情况下,人民或消费人的利益不会被典当?

譬如,3家金融机构一旦合并成新集团,这家巨无霸银行在国内贷款市场比率将达23%,加上另一家政府官联公司─马银行的18%市占率,两者就占了贷款市场的43%。这对借贷市场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而打造出来的大型银行,在协同效益,追求盈利下,除了必会减少同一地区的分行之际,又会否只倾向满足原本就资金充足的大资本家,大财团企业的需求,而忽略了地方上的小商家小市民的融资需要?

因此,银行合并打造更强更大的集团,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政策问题,也涉及到一个政府及企业的责任与道德。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