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槟岛老城遗产核心区外围的一条平日鲜少有人经过,几乎只有当地居民才知晓的小巷子,忽然热闹了起来。

小巷被涂脂抹粉换上新装,从大清早开始到傍晚时分,热闹的手作市集让多年来沉寂的小巷一下子人声沸腾,大人们和小孩子的叫卖声和嬉闹声点缀了巷子里老人家们的一天。

许多人都说,他们在老城区土生土长,却只有在手作市集那天,才赫然发现有这样的巷子存在。巷子并不处于世界遗产核心区,再加上和重要道路并不相连,因此就算平时经过了该处,也不会发现。

该手作市集,是由一个叫做ChaiDiamMa(闽南语,意杂货铺)的咖啡馆兼手作小铺发起,该小铺是在乔治市入遗前后,第一批由本地年轻人自己设立的特色店铺之一。

乔治市入遗之后,原本沉寂已久的老城也如同上述的小巷子一般,仿佛一夕繁华了起来,游客进驻了、商机进驻了,各种公共艺术作品进驻,咖啡馆、纪念品店、酒店旅馆……让老城这个原本半开放半私人的空间,顿时“公共化”起来。

乔治市老城部分地区,原本就是以半商业半私宅的形式存在,但其是否完全开放于各方来的民众,仍得视其商业类型而定。原本老屋底下经营的生意,许多都是较为专门或特定的行业,指定特定的顾客群体;换而言之,并不如一般旅游或服务行业,完全敞开大门为所有各阶层人士而存在。

更何况,老城有许多部分,是没有任何商业活动的民宅,大半个世纪以来,都安安静静的生活,与世无争。

乔治市入遗,等同打开了一扇24小时开放的大门,让世界各地的旅客和本地的消费者无时无刻地随意进出老城,在短短几年内,将老城原本的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至此,老城原本半公开半私人的空间,完全转化为一个“公共空间”,若我是老城的居民,虽然关上大门仍然是私家地盘,但我生活的社区、家门外的廊道、甚至是自家的墙壁,却已然完全开放,成为公共的所有物——更甚的是,这些生活空间,以目前来看,其发展呈现单一趋势,亦即完全的旅游化和商业化。

如此一来,入遗之后,乔治市老城的空间发展,究竟应该由谁说了算,成了一个极大的哉问。

是该回归原生社区?但原生社区看见巨大的旅游商机,却也自动开放大门转换生存模式,以从中取益(例如姓周桥在地居民纷纷将住家改装为民宿或者旅游纪念品商铺)。

是该由旅客说了算?毕竟他们是到这地方消费最大的群体。然而,如此一来,入遗的原则和精神又该搁在何处?原生社区的特点,难道就要弃之不顾?

是该由当权者说了算?然而当权者该以何种准绳作为考量?更何况,庶民空间的塑造,当权者原本就不宜过多的介入。

如同此文开头提起的小巷子,热闹的手作市集虽然打开了人们认识该巷子的大门,但游人们来了散了,终究无法为社区带来建设,而除了市集售卖的物品,游人们实际上也没有办法好好深入了解社区。

一座城市、一个社区是否能够永续经营,城里的人们,是时候认真想想了吧?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