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者相信,小小的江鱼仔,可以成为世界认识邦咯的第一味道。(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曼绒8日讯)捕捞江鱼仔是邦咯岛的传统老行业之一,江鱼仔是岛上著名的特产和国民美食,但江鱼产业却面对四大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步骤,一名从巴生谷大都市返乡青年,通过各方面的转型,让江鱼仔文化游向未来,相信小小的江鱼仔,可以成为世界认识邦咯的第一味道。

现年37岁的陈伟豪于1988年在邦咯岛出生,是邦咯岛第三代渔村家庭成员,他于2009毕业自英国电脑网络工程系,2010年开始在巴生谷工作,从事资讯科技业。

当友人都认为这名青年应该就是在大都市发展,不会有大变化时,2017年,则成为人生转折点。当年,他因父亲年迈,家族生意无人接手,而本身也有创业念头,因而选择返回邦咯岛,从家乡出发,创立了“金源记”,延续并革新家族60年的江鱼仔产业。

陈伟豪日前在第七届邦咯海岛节的论坛分享主题为“从渔寮到课堂:返乡青年让江鱼仔文化游向未来”的讲题时指出,返家乡首3年,从最基本的方面开始学习,包括当渔夫出海捕鱼,了解渔船运作与器材零件功能,以及渔寮管理和晒江鱼仔的方法等。

陈伟豪在邦咯海岛节的论坛分享“从渔寮到课堂:返乡青年让江鱼仔文化游向未来”讲题。
陈伟豪在邦咯海岛节的论坛分享“从渔寮到课堂:返乡青年让江鱼仔文化游向未来”讲题。

他说,学习过程中,意识到渔业也存在危机与困境,当中,江鱼产业其实正面对四大危机,即:1)生态危机:海洋过度捕捞,气候变化,产量减少;2)产业危机:渔民老化,年轻人离开往城市发展,捕鱼已经不再是追梦行业;3)文化危机:江鱼仔被简化为“廉价鱼干”,文化价值被遗忘;4)教育危机:孩子们不知道鱼怎么来,以为是很自然获得的。

他表示,在新冠肺炎期间,他意识到渔业必须结合现代元素,必须转型,将江沙仔变成有品牌、有故事的产业,让大家更了解这个行业,让鱼不只是食材,而是可以讲述的故事。

江鱼仔是邦咯岛上著名的特产和国民美食,但江鱼产业却面对四大危机。(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江鱼仔是邦咯岛上著名的特产和国民美食,但江鱼产业却面对四大危机。(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他续说,为打响品牌,金源记制作的参巴辣椒江鱼仔参加了“2024年北马新村好品大赛”,并在72个参与者中,很荣幸成为15个被认证的好品之一,此外也研制了调味粉及推出渔村拌手礼,让江鱼仔成为文化大使。

陈伟豪分享道,另一项转型是将渔寮变成课堂或活体博物馆(Living Museum),工厂不仅是生产地,也是教育场所,一个学习的地方,游客、孩子或学生都能看到真实的渔业流程,认识海洋的馈赠。

“金源记开始做‘食鱼教育’,也称海岛课堂,什么是‘食鱼教育’?即让游客除了前来旅游与放松心情,也能透过亲身体验,让大家从鱼的来源、捕捞方式,到如何被珍惜、合理食用,深刻认识 ‘吃’背后的故事,让渔产业更有价值。”

陈伟豪(左起)向今年8月造访金源记的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莫哈末沙布讲解江沙仔制作过程。(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陈伟豪(左起)向今年8月造访金源记的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莫哈末沙布讲解江沙仔制作过程。(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他告知,另一项转型是跨界创新,结合旅游、教育及产品,让旅游团来学鱼文化,并通过线上线下串联,和一些直播平台合作推广邦咯岛好产品。

他说,邦咯岛几家业者也推出邦咯好物,让前来邦咯岛旅游的游客,购买并带走纪念品或土特产。

对于未来的展望,陈伟豪希望打造永续的江鱼仔文化,指未来不在于捕多少鱼,而是让每一条鱼的价值超过它的重量,通过加工赋予更高的价值,同时,通过教育让每个游客或岛民都能在海岛课堂里认识海洋,并让江鱼仔从地方食物变成国际伴手礼。

金源记为江鱼仔加工,制作各类拌手礼。(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金源记为江鱼仔加工,制作各类拌手礼。(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他坦言,做生意容易,做传承难,但更有价值。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返乡青年可以组成网络。

陈伟豪将渔寮变成课堂,让工厂不仅是生产地,也是教育场所,让游客、孩子或学生都能看到真实的渔业流程。(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陈伟豪将渔寮变成课堂,让工厂不仅是生产地,也是教育场所,让游客、孩子或学生都能看到真实的渔业流程。(图取自金源记面书)

“很多人问我会不会后悔返乡或觉得浪费或想念吉隆坡,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可以继承家业,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且能从事与渔业文化相关行业,整体得多于失,也更好玩。”

陈伟豪的愿景金句:“我相信越在地,可以越国际,小小的江鱼仔,可以成为世界认识邦咯的第一味道。”

雷茗敦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