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辇30日讯)民政党霹雳州青年团长黄喠俊指出,针对缅甸强震及马来西亚专家早前的预警,显示国人需破除我国地理安全的迷思,政府也必须未雨绸缪,落实各项防范地震灾难措施,防患于未然,包括实施建筑安全强制升级措施。
他说,缅甸于本月28日发生强震,造成惨重灾情,死伤人数超过上千人,而邻近的泰国曼谷也被强震波及 ,同时,值得正视的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地震学及地震工程研究组首研究员阿兹兰阿德南,于2023年5月接受《大都会日报》访问时,大胆地推论我国不再处于“太平洋火环带”之外,而是在火环之中,使我国容易受到地震风险的影响。
基于此,他发文告表示,作为公民应从以下角度理性看待地震。首先是破除地理安全迷思,虽然大马不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但距离苏门答腊断层仅300公里,地质风险客观存在,公民需理解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
他表示需警惕次生灾害链,根据2023年马来西亚地质学会报告,马六甲海峡沿岸有11处海底断层,若触发海啸,2小时内将冲击西海岸,这比地震本身更具威胁性。
同时,他认为政府需落实各项防灾措施,第一,建筑安全强制升级,立即修订MS 1480建筑规范,要求新建物抗震等级达6.0级(现为4.5级),并对医院、学校等关键设施启动抗震加强工程,参考日本“抗震改修促进法”提供70%补助。
他补充,第二,建构智能预警系统,;即在马六甲海峡部署海底地震仪,并建立全马首个地震海啸融合预警平台,整合气象局与消防部队及民防部队资源。
“第三,社区防灾网格化,推行防灾课程制度,鼓励或强制公民完成防灾课程,以便在第一时间自救;每500户设1个物资储备点,储存卫星电话、净水设备等专业救援装备。”
他说,第四是建立跨国紧急应变协作机制,诸如与印尼、泰国建立“东盟西北部地震带联合监测中心”,定期举行3国天灾联合搜救演习。
黄喠俊表示,对于公民行动,建议参与“家庭防灾认证计画”,并完成居家安全评估可获保险费率折扣。此外,监督地方政府每季公布防灾预算执行进度。
他直言,缅甸的这场强震灾难提醒人们,地震防御不是成本支出,而是对未来安全的战略投资。唯有将防灾体系融入城市规划基因,方能在不确定的地质年代守护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