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绒26日讯)水是生命的泉源,而先贤百年前抵实兆远甘文阁开垦时,却面对没有干净水源的窘境,所幸当地教会的3口井,水源甘甜美味,居民纷纷前往汲水,更催生了全马罕见的运水队特殊行业,运水速度据说快似竞跑选手,蔚为奇观。
实兆远以福州人居多,并被称为“小福州”。1903年9月9日及15日,首次批合共363人的福州先贤从中国南来抵达实兆远开垦,最早的聚落区为“甘文阁”(Kampung Koh)。
先贤抵甘文阁后,为了生存而掘井,可是,早期垦场因处于粘土地带,缺乏干净的水源,所挖掘的水井经过滤都无法饮用,令居民为饮用水而烦恼。
当时,只有在英华学校和教会前的井水味道甘甜美味,适合饮用。原因是英华学校属沙地层,其下有道地下泉源,从学校顺著教会延伸1公里左右方止。
因此,区内唯有学校、教会和在地下泉源之上的数间房屋,得以享用得天独厚的甘美泉源。
令人称颂的是,当地宣道堂教会前方的3口井,在早年就开放供当地居民汲取饮用水,所以,每日清晨,都有许多人前来牧师楼打水。
每当有人问起:“你去哪里啊?”常听到回复是以福州话说:“我去Mu Su Lao”,即牧师楼。
一些家庭因工作繁忙等因素,无暇前往取水,催生了运水队这特殊行业,专为有需要者提供送水服务,全马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运水成员所穿的鞋子,乃经过特别设计,配合脚步、身体韵律和扁担弹跳的速度,竟能快似竞跑选手。
运水的路程,一般距离水井数百公尺至半公里,运水的价钱,则视路程远近而定,通常是介于10至20仙一桶;勤奋的运水工,一天可跑20至30趟,结算下来也是不错的收入。
与此同时,实兆远垦场博物馆导览员陈瑞英向访客介绍,先贤在甘文阁落脚后,面对没有干净水源的问题,而必须来教会取水,也有民居或商店为了有足够的干净水使用,付钱请人运水送上门,催生了运水队行业。
她说,运水队的成员多为刻苦耐劳之福州妇女,为了赚取金钱补贴家用,清晨天未破晓就开始挑水至上午11时左右,下午4时再继续,视需求而定。
她补充,运水方法是用两个各可装17公斤重之煤油桶盛水,以中国进口的2公尺长扁担挑送。
“随著人口增长,运水之法也相应改良,盛水之煤油桶增至4个,以特制之手推三轮车运送,煤油桶用白布覆盖,减少运送时溢水的问题。”
她告知,直至1961年,政府在甘文阁地区接驳了自来水管,提供自来水服务,此行业才渐渐式微,如今已不复再见。
“救赎水井”滋润城镇约2000馀人
早年,甘文阁教会的井滋润了整个城镇约2000馀人,以致后来被称为“救赎水井”。
当时的福州基督徒相信,教会的井水,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生命活水,见证了神的大能与恩典,正如圣经里耶稣基督曾用水源来比喻祂所赐给人们的生命:“人若喝了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与此同时,甘文阁新村村长薛行顺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当年听祖母叙述,早期,先贤从中国南下,在甘文阁落足后,居民为了获得干净水源,都前往当地卫理教会的井汲水。
他说,其祖父曾前往教会取水,将绳子系在桶上,再放下井里汲水,然后挑回家作为家庭成员的饮用或使用水,路途1公里左右。
“但是,自其父亲时代,家里就挖掘了水井,汲取井水后,倒入自制的沙漏过滤,而原本浊黄的井水在过滤后就显得清澈与干净,那时就没有再去教会汲水。”
他告知,至60年代,一些地区陆续有了自来水,就比较少人去教会取井水,至80年代,偏僻的芭区也有自来水供应,这时,前往教会取水宣告走入历史。
另外,商人林正财说,早年,甘文阁缺乏干净水源,而教会则有3口井供居民免费汲水,居民前往教会都会说去“牧师楼”。
他说:“早期除有收集雨水供日常生活使用,母亲也会去距离住家约150公尺远的教会取水,后来,我们兄弟姐妹年龄稍大时,代替母亲取水。”
“我们是早上及下午去拿水。作为饮用及洗涤等用途,方式是以金属桶装水,然后以三轮车载返。”
他告知,70年代,他的住家挖掘了水井,并以沙漏滤水,就基本上没有再去教拿水,同时,随著自来水供应逐渐普及,最终,在教会取水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