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9日讯)登山达人陈国豪身为专业山导直言,登山伙伴之间的羁绊与互相扶持,是登山旅程中最关键的安全保障。
陈国豪是今日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分享多项登山须知及实务经验,提醒登山者在行程前做好万全准备,确保自身安全,顺利完成整段登山活动。
他也直言更推崇传统登山方式,通过社团认识彼此后共同登山,这类团体默契及羁绊较高,不会发生掉队或抛弃同伴的情况。
他指出,近年兴起的“开放式登山团”缺乏团队意识,彼此互不熟悉,甚至连参加者的真实身份都无从确认,这样的登山方式已不单是户外运动,更成为一种无形的冒险。
自从新冠疫情期间实施行动管制令(MCO)以来,马来西亚各地登山人数激增,消防与拯救局几乎每周都接获有登山者失踪的求援通报。
为减少资源浪费及提升户外安全,马来西亚森林局自2020年起推行“山导培训计划”(MGP),规定凡是登上海拔1600公尺或以上的山岭,必须有合格的山导随行带队。
高于1600公尺须有山导
陈国豪表示,山导制度划分等级,需至少完成两次专业培训,才能取得独立带队资格。
山导培训人数中约80%为马来人,其馀为华人、印度人及土著。
他补充,山导培训多由政府资助,并由大马消防与拯救队训练,内容涵盖基础急救、绳索应用及团队管理。
完成培训后,每位山导仅能在其所属州属带队执勤。
他指出,山导不只是领路者,更是整个行程中的决策者与守护者,必须走在队伍最后,确保每一位成员都不被落下。
他坦言,目前马来西亚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登山闭环系统,山导往往无法事前获得队员的身体状况或登山经验资料,导致风险升高。
若行程涉及跨州登山,并非只申请一个许可证就能通行,必须分别向不同州属的林业局或有关当局申请对应的登山许可,否则可能面临无证进山及出山的违法问题。
这些行政手续由组织者负责与山导配合处理,双方需有良好沟通,确保合法、安全。
登山者注意事项众多
陈国豪提醒,登山者应该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预先了解自身登山地点的海拔、难度、天气等资讯,并确保参与的是有信誉的团队或组织。
他指出,近年来许多人在社交媒体如小红书上看到优惠价就贸然报名,忽略主办方背景与安全细节,最终反而陷入风险之中。
“建议以社团或正式组织的名义参与登山活动,而非以个人名义参与。”
至于装备方面,他列出基本物品包括足够的水、手电筒或头灯、手机及抗敏药物等。
他强调,抗敏药在山中不可或缺,一旦遭蜜蜂或蚂蚁叮咬而引发严重过敏,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甚至致命。
高山夜晚气温低
陈国豪指出,许多人误以为热带国家的山无失温风险,但事实上,国内不少山岭海拔超过1600公尺,夜晚气温低,加上山区湿气重,若衣物潮湿未更换,极易出现风寒效应而导致失温。
有些登山者为了“压缩行程”而过度加快节奏,试图当天来回攻顶,风险其实更高。
他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三个登山要点,跟对团队、有合格山导、身体状况良好是登山前的必备状态。
他表示,一些专业山导团队会自备卫星电话以备不时之需,一台卫星电话约需3000令吉,每次使用还需额外支付500至600令吉的通讯费用,这些成本会反映在团费中。
他提醒大众,不要因为价格便宜就轻率跟团,反而应该评估设备、安全性与组织专业度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