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2日讯)针对两名教师因涉嫌以藤条鞭打学生而被控违反《刑事法典》第324条的案件,认证心理辅导员庄宝钟呼吁社会在声援教师的同时,别忽略孩子的感受与保护,而在情绪与立场之外,更应以冷静与同理心思考“教育”与“体罚”的界线。
如今社交媒体上掀起“声援教师”的浪潮,许多人出于对教育界的敬意与愤慨而站出来,庄宝钟坦言,作为一名前学生与心理健康辅导员,他对此事感受复杂。
他是今日发表文告时回忆,他于2009年中四时,曾受教于其中一名涉案教师刘老师,对方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课堂让他理解会计的逻辑,也启发了他对学科的热爱,直到今天,他仍受益于他的教导。
然而,身为卫生部属下的专业辅导员,他深知“管教”与“伤害”之间,存在著一条模糊而脆弱的界线。恰当的后果教育能帮助孩子学习自我反思,但一旦越界,其创伤可能长达多年。
他指出,在临床与辅导工作中,他处理过多宗“一站式危机中心”(OSCC)转介的儿童虐待案件,这些经历让他在面对类似事件时,总会选择先暂停判断,而非立刻站队。
公众不宜揣测案情
每当社会热议此类事件,他总提醒自己与他人,几个关键问题不可略过:体罚是否造成身体或心理创伤?所谓的“管教”是否仍在安全与适当范围内?孩子是否可能有尚未被发现的学习障碍或特殊需要?在采取体罚前,学校是否已用尽其他替代方案?
庄宝钟表示,他对教师群体始终怀有深厚敬意,无数教育者终其一生奉献于教学与启发,但尊重教育者与维护法治并不冲突。若警方没有合理依据,不会开档调查;若副检察司无充分证据,也不会起诉。法院批准保释,意味案件具法律意义,正循正当程序进行。
他警告,若社会在“挺教师”的口号下过早定调,可能无意中让孩子与家属背负指责,甚至默许伤害行为的合理化。倘若孩子确实受伤,那些出于善意的声援,或许会让受害者噤声、创伤延续,这并非社会正义的本意。
他也提醒,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公众不宜揣测案情,尤其当受害者为未成年人时,其身份受法律严格保护,即使传闻孩子行为不当,也不应被公开审视或标签。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而非惩罚人,真正的智慧不在情绪宣泄,而在克制与平衡,既理解教师的辛劳,也以同理心守护每一个孩子。因为教育,最终不只是教导,更是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