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日讯)2009年7月1日,槟城成为全马第一个推行“无免费塑料袋日”的州属,掀开了全国减塑运动的序幕,然而,这项政策的诞生,背后的起源是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垃圾之战”。
曾经代表行动党于2008年至2018年担任丹绒武雅州议员的郑雨周忆述,回顾2000年时期的槟城,垃圾问题严峻,槟岛遍布上百个垃圾山与垃圾坑,从塑料袋、家具到动物尸体,应有尽有,恶臭泛滥,甚至让槟州一度被戏称为“Darul Sampah”(垃圾州)。
“那时候的社交媒体还未盛行,我们只能带著相机去现场拍照,再把图文交给报馆刊登,像双溪槟榔河及峇都丁宜,都是我去过的地方。”
2008年民联成功执政槟州后,州政府也决心打造更清洁、更智慧的国际城市,于是就推出“绿意槟城计划”(Cleaner Greener Penang),其中“无塑料袋日”便成为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政策之一。
自制环保袋派发
郑雨周当年因时常关注环保课题而被称为“环保州议员”,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政策初期的推动并不容易,时任行政议员拿督斯里彭文宝注重教育与宣导,并积极与利益相关者沟通;而作为州议员,他则深入社区推广,却常遭遇民众质疑,“买东西没有塑料袋怎么办?”
他只能不厌其烦举外国例子,告诉大家有很多替代品可用。他说,当时州政府甚至将废弃的横幅缝制成环保袋派发,一些超市则以半卖半送的方式推广使用环保袋。
“虽然初期不被看好,甚至有后座议员担心影响选票,但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州政府仍选择坚持,同时随著时间推移,越来越多民众习惯自备环保袋,也逐渐理解政策对环境的长远益处。”
郑雨周坦言,虽然“无塑料袋日”已走过十余年,但仍存有不足之处,例如巴刹与熟食小贩未被纳入政策范围,垃圾分类机制也因地方政府配合不足而难以落实。
他直言,民众其实已有垃圾分类的概念,但在收集端若没有分开处理,努力就会大打折扣。
环保政策勉强及格
对于2025年即将落实的“每日无塑料袋”政策,郑雨周直言“可行但来得太慢”。
“20年后终于落实,算是勉强及格;如果有效率,5至10年内就应该完成了。”
他认为,政策中途失去初期的热度,推行步伐过于拖延,但仍肯定多年来的努力已见成果,如今多数人出门已习惯自备环保袋,甚至有人会主动捡拾垃圾投入垃圾桶。
谈及未来,郑雨周寄语年轻一代议员,对人民有益的政策要坚持,不要因政治而妥协,唯有再接再厉,才能让槟州在绿色转型上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