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3日讯)随著政府计划于2026年落实《2019年青年组织与发展法令(修正案)》(Act A1602),将“青年”定义年龄上限从40岁调降至30岁,受访的青年团体普遍支持改革初衷,但期望政策落实方式更具弹性与实务考量,让组织与人才能顺利接轨过渡,持续为社会培育优秀青年领袖。

青运全国副总会长陈靖轩呼吁,年龄下调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避免青年组织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陈靖轩指出,青运目前的会员年龄制度为16至40岁,这与过去多数本地青年组织的标准一致。

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坦言,虽然根据国际通行定义,30岁作为青年上限并无不妥,但在我国的实际操作层面,直接骤降10岁将对多数组织带来冲击。

“我们不是反对下调,而是希望政府能够以更平稳的方式推行这项改变,例如先将上限调至35岁,再逐步下调至30岁,让各组织有足够时间进行衔接与过渡。”

他指出,青运本身与多个制度化的青年组织一样,正面临新旧世代交替的关键时期,若政策推行过于急促,将加剧人才断层、管理不接的问题。

“我们希望青体部能够听取青年组织的声音,重视基层反馈,让这项影响全国青年的政策推动过程更加完善。”

也是青运槟州分会主席的陈靖轩强调,青年组织的发展攸关国家未来领袖的培育,政府在制度改革上应注重实际执行层面的可行性与配套支持,才能让青年组织真正茁壮,发挥影响力。

延伸阅读:

青年定义降至30岁有利年轻化 槟华青:惟青黄不接挑战仍在

不只是制度改革 接班人培育更关键

林秋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