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殖时期感恩节游行、宗教净街仪式,到今日正式踏上国际申遗之路,槟州大旗鼓(Chingay)见证了社群凝聚、艺术创新的世代演变。(珍珠快讯)

(槟城26日讯)每年岁末,槟城街头随风扬起的大旗与震耳鼓声,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段跨越百年的文化传奇。从英殖时期感恩节游行、宗教净街仪式,到今日正式踏上国际申遗之路,槟州大旗鼓(Chingay)见证了社群凝聚、艺术创新的世代演变。

槟州大旗鼓副总务黎维雄指出,槟州大旗鼓游行的起源可追溯至1883年(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导),当时是由英国殖民地政府所举办的感恩节真艺游行,后来在1900年由槟榔屿历史悠久的广福宫庆祝建庙188周年及观音菩萨出游(据槟城新报和英文果西报记载)。

他说,再到后来槟城宝福社于1905年举办的年度大伯公游行,这趟游行首次加插了别开生面的耍大旗表演,游行参与者利用身体各部位撑起40呎高的竹旗杆,让大旗随风飘扬,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围观,那时候的宗教游行可是一种净街的宗教仪式游行,也是现代人称之为“游神庆典”。

他表示,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认同此活动具有凝聚社群尤其是华裔、也可以促进族群和谐的功能,遂要求将其注册成为正式游行项目,唯因当时无法将宗教元素纳入注册内容,因此诞生了“Chingay”这个名称。

黄天发(左)与黎维雄接受《东方日报》的访问。
黄天发(左)与黎维雄接受《东方日报》的访问。

黎维雄介绍到,这个词语至今仍常被误解为仅指“大旗鼓”,实际上,“Chingay”涵盖整个街头文化游行活动,包含旗队、舞龙舞狮,单轮脚车,墓牌兄与墓牌嫂及花车设计到现在的三大民族传统文化表演。

他解释,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几种说法认为,它源自福建话中的"Chin Gay" 代表著(真艺=真正的艺术)或称之“Ching eh”(真厉害,自认自己很能),意指参与游行者除了技艺高超,更是用尽浑身解数不断挑战自我而研发各艺术文化表演,包括耍旗新套路和新创意的花车设计来吸引延街观看的民众,以夺取民众的不断的掌声来满足各社区的成就感。

“也因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槟州大旗鼓游行也孕育了不少文化技艺高超师傅,这也逐渐擦亮了槟州大旗鼓游行(Chingay)这面金字招牌。”

他说,早年草根群众教育程度有限,当有人询问这是什么活动时,常脱口而出“Ching eh!”,渐渐地,这句便成了活动名称,口耳相传至今。

槟州大旗鼓游行近年来出现了暌违已久的“墓碑兄与墓碑嫂”的短剧演出。
槟州大旗鼓游行近年来出现了暌违已久的“墓碑兄与墓碑嫂”的短剧演出。

黎维雄指出,这场游行的文化价值,甚至跨越国界,因在1973年,时任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实施禁止燃放鞭炮政策后,为平息民众不满情绪,便将Chingay游行引入新加坡,改名为“妆艺大游行”,并以槟城作为蓝本。

“新加坡的妆艺大游行著重视觉与创意表演,参与者精心装扮、在原先的街头到后来的体育场展现团队精神,而相较之下,槟州的大旗鼓强调的是维持延街游行,并让民众可以免费观赏传统技艺和精湛展演,旗手在巷弄中高举重旗、挑战风势,展现超凡耐力与默契。”

他娓娓道来,新加坡的妆艺大游行原在乌节路举行,因导致严重交通堵塞,后来迁至体育场内举办,并定于每年农历新年初十上演,成为该国农历新年庆典重头戏之一,反观槟城,游行时程保留殖民时期的传统,即每年12月举行,这呼应当年的圣诞月氛围。

黎维雄透露,随著社会节奏演变,现今槟州州政府将大旗鼓游行固定安排于圣诞节过后的同一个周六举办,以避免与其他年末活动撞期。

此外,这项活动原本仅于槟岛进行,随著民间热烈响应,主办单位也于威省增设场次。

黎维雄指出,为便于安排与观赏,威省场固定于12月25日前举行,而槟岛场则安排在圣诞节后登场。

独具特色的单轮车自行车队表演。
独具特色的单轮车自行车队表演。

黎维雄还提到,除了槟城与新加坡,柔佛州也有类似活动,即柔佛古庙游神,其实性质上与早期的槟城大旗鼓游行是属雷同。

“槟城Chingay虽源自宗教,但在历经百年演变后,已发展为三大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盛事,逐渐脱离宗教色彩,而柔佛的古庙游神则仍保有宗教仪式的核心,是属于传统信仰延续的代表。”

走过超过一世纪,Chingay不仅是文化表征,更是一场跨代接力的情感寄托。从宗教仪式到国际舞台,从旗手默默挥洒汗水,到民众热情夹道欢呼,槟州大旗鼓持续书写著属于这片土地的精彩篇章。

舞狮与大旗鼓游行两项根植于槟城、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正式踏上国际申遗之路。

林秋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