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6日讯)大马气象局副总监(运营)安文丁丹表示,在东北季风期间,水灾的发生不仅取决于降雨量,也与陆地因素有关,例如土地使用的变化、人口密度,以及当地排水系统的有效程度。
他解释,即使降雨量相同,快速的发展和地表变化也可能使现在出现有别于过去的影响。
“即使雨量相同,该地区会不会发生水灾,这取决于地表发生的变化,包括发展、人口密度和排水改变。”
他在马新社的《Ruang Bicara》节目“理解季风,提升国家警惕(Fahami Monsun, Negara Berwaspada)”中,如是表示。
全球暖化导致更大降雨量
他也引用跨政府气候转变专家小组(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气候变迁和全球暖化,也对现有气候系统造成压力,使极端天气发生得比以前更频繁、更强烈。
“极端天气将会更频密、更强烈,因为全球暖化每升高一度,就让大气能储存的水分增加7%,从而导致更大的降雨量。”
安文丁丹表示,海水温度上升也会导致珊瑚礁白化,而南北极及冰川融化则会使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对像马来西亚这样的沿海国家产生影响。
“我们也看到近期在菲律宾和越南出现更强、更频密的台风。这同样是全球暖化和气候变迁的影响。”
“在一周内就有两个台风,目前也有一个正在菲律宾外海形成,并向越南移动。”
他说,气象局将持续加强预警系统的三大部分,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资讯发布,以确保提升国家应对能力,并能在暴雨来临前采取提前行动。
3天前预警最可靠
他也指出,3天前的天气预警通常最可靠,但资讯会随著大气变化不断更新。
“3天前的预警是最可靠的,但模型可能每天都有变化。我们会尽早发布资讯,让其他机构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对此,他提醒民众,尤其居住在高风险地区者,要时刻关注天气预警,同时优先考虑安全并遵循当局指示。
“我希望住在高风险水灾区的社区能时刻关注天气预警,遵从政府指示,不要散播假消息,因为及早行动能挽救生命。”
他也鼓励民众浏览气象局官方网站、社媒与MyCuaca应用程式,以获取准确最新资讯。
10月,气象局预测2025/2026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将出现五至七次连续豪雨,从11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202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