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及地陷求生项目中,参与者站上水池里不稳定的浮板,练习在坠落时把身体前倾,以双手先著力。

(吉隆坡23日讯)尽管我国在过去5年仅通报24宗地陷事件,但这个遍布全国的“隐形”危机已引起本地搜救组织的高度关注。

 马来西亚国际搜救组织(MISAR)在早前的年度水灾求生项目中,首次将地陷求生纳入训练环节,以期提升搜救队伍乃至公众面对突发坑洞的应急能力。

MISAR主席兼创始人K.巴拉苏巴拉马廉指出,无论是涉及1人或10人的伤亡事故都不应被忽视,并形容这是上天给人们的提示,务必提高警觉、做更好的准备应对这突发状况。

他在接受《马新社》专访时说,地陷求生训练环节除了教育应急措施,也教授实用技巧,包括如何“安全地摔倒”以避免伤及头部。

主办单位也在供参与者爬行的水管中放入仿真动物和昆虫,例如蜘蛛,增强情境逼真度。
主办单位也在供参与者爬行的水管中放入仿真动物和昆虫,例如蜘蛛,增强情境逼真度。

他指出,若公众在步行时不幸遇上地陷坠坑,下坠时将身体重心前倾,向前扑倒而非往后,因为往后跌会导致头部或脊椎受伤,向前跌则可能仅手掌受伤。

他还说,在坠入坑洞后,要迅速从坠落处的侧旁爬出,以免被可能从同一方向顺势坠坑的物体,包括轿车砸中,更重要的是,务必尽快在被水流吞噬之前脱困。

“在发生地陷后,通常会有后续的地底移动,类似馀震。因此,在设法脱困时应用手掌触碰物体表面,不要把手或手指伸进小缝隙里攀爬,因为水泥管可能会移动并夹住手。”

“然而,不要四处乱碰,因为可能里头有老鼠、蛇等等。我们强调的是,在坠坑时避免受伤、被(动物)咬或受困。”

参与者在穿越模拟水管情景时,利用水面上方的空气空间维持呼吸求生。
参与者在穿越模拟水管情景时,利用水面上方的空气空间维持呼吸求生。

他说,若坠坑者无法自行爬上地面,应立即发出求救信号,包括开启手机的手电筒功能或敲击四周,但力度不宜过大,以免震坍塌结构移动。

他指出,万一坠入有水的水泥管,首先用力推自己往上浮,用水面上方的空气空间呼吸,可以敲击管壁发出声音,吸引外界注意以求获救。

根据大马矿物及地质科学局记录,我国在过去5年通报24宗地陷事件,霹雳占11宗高居榜首。

吉隆坡和槟城分别录得3宗地陷事件,吉兰丹有2宗,至于森美兰、吉打、雪兰莪、马六甲和玻璃市则各1宗。

延伸阅读:【隐形危机系列2/3】从水管渗漏至路面下沉 地陷隐患如“定时炸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