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9日讯)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INSAP)促请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针对近期签署的《马美互惠贸易协定》中,部分关键政策定义作出更清晰的阐释,并采取后续跟进行动。
该研究所周五召集了超过40名来自政府关联机构、民营领域领袖、经济学家、智库学者及政策研究员的代表,举行了一场闭门圆桌会议,深入探讨《马美互惠贸易协定》所带来的影响。
该会议讨论以“查塔姆研究所规则”(Chatham House rules)进行,所提出的关键要点随后在同日下午,向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长的东姑扎夫鲁汇报。
在汇报会上,INSAP提出了关于马美两国利益不对等、缺乏详细的经济影响评估、协定第6.2条款下“国有企业”(SOEs)定义的不确定性,以及继2025年10月美中相互对彼此船舶征收更高港口费后,协定中的航运条款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
该研究所发文告说,部长证实了INSAP的分析,即马来西亚在协定下的收益有限,仅限于约212亿令吉(52亿美元),或约占我国对美出口总额的11%至12%;而美国价值543亿至752亿令吉(130亿至180亿美元)的出口,相当于马美贸易的65%至90%,将获得优惠或简化准入。
“部长承认,我国签署该协定的决定是基于务实考量,以避免遭受美国提高关税或被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的风险,并认识到马来西亚在谈判中的筹码有限。他也告知下午参加汇报会的出席者,除了高层评估外,(政府)并未进行详细的经济影响预测或研究。”
文告指出,关于第6.2条款下“国有企业”的定义,目前尚不清楚该术语是仅涵盖联邦所属企业,还是也包括州级实体。部长表示,贸工部将在适当时候提供进一步的澄清。
“至于未来通过‘附属信函’(side letters)对协定进行调整或修订,贸工部指出,若有需要,仍有与美国讨论的空间,但未概述马来西亚在协定批准程序之外如何推进此事。”
文告说,针对美中针锋相对措施对马来西亚航运(协定第5.1.3条款)的影响,部长重申,若有任何影响共同经济利益的问题,将会提呈至与美国的讨论平台。
“在下午参与贸工部汇报会之前,INSAP于上午组织了一场闭门圆桌会议,收集了来自公共和私营领域代表对ART的看法与反馈,这些意见随后也转达给贸工部长。”
INSAP指出,理解马来西亚在谈判ART时所处的艰难地缘政治环境。然而,11月7日的圆桌讨论突显出,重要的定义、程序和分析方面仍存在未解的空白。为确保清晰度和公众信心,INSAP促请贸工部:
1. 阐明第6.2条款下"国有企业"的范围和定义,及其对马来西亚官联公司(GLCs)和官联投资公司(GLICs)目前实施的供应商发展、本地含量和扶弱政策(affirmative-action)所带来的影响。
2. 公布或向国会汇报作为马来西亚谈判立场指南的内部经济影响评估,以便利益相关者和立法者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假设与权衡。
3. 设立一个透明的审查机制,纳入工业界和中小企业代表,以识别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修订或通过"附属信函"澄清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