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打峇鲁8日讯)随着气象局使用6千万亿次浮点运算(petaflops)的超级电脑,开发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我国日后将能发布更快速和精准的天气预报。
《马新社》报道,天然资源及环境永续部副秘书长(环境永续)拿督诺雅哈蒂指出,这台超级计算机将安置在吉打居林的公共领域数据中心,而该系统以高性能运算(HPC)技术为基础,并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预计将在2027年建成。
她今日为2025年全国气候论坛暨灾害应对“早期预警,共同行动”主持开幕后对记者说,系统在建成后,能更快速和精确的将天气预报提前至14天,而目前的预测期仅为7天。
“这方面能力的跃升是我国天气预报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预料将强化早期预警系统,并提升应对灾害风险的准备工作,从而更好的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气候变化已不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现实。天气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极端气候事件愈趋频繁,对人民安全、社会福祉及国家经济的永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气象局总监拿督莫哈末希山指出,新系统将让国家灾难管理机构(NADMA)及所有策略机构拥有更充裕的时间,以便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包括水灾,做好准备工作。
“这台即将投入使用的超级电脑,将进一步提升灾害预警管理的能力与效率,尤其是水灾。过去只能提前7天发出预报,但通过新系统,最早可在灾害发生前两周就观察到早期迹象。”
他指出,新系统不仅依赖高速运算能力,亦采用分辨率更高的气象模型,也就是从过去的1公里缩小至300公尺,因此气象局将能生成更细致和属于当地的预测数据。
他解释,如果过去一项数据代表1平方公里(的范围),如今每1公里可分为9个不同的观测点。这让我们的预测更加细致和精准。
莫哈末希山指出,这套系统不仅有助于灾害管理,也将为各个依赖气象资讯进行日常运作的机构和公共事业领域带来重大益处,其中包括国能、国家基建公司和机场。
他强调,尽管该系统能更早预测季风及大范围的天气情况,但小范围雷暴现象仍难以做出长期预测,因为其特性快速和范围窄小。
“如果是雷暴或一两小时的降雨,就无法提前两周预测。但对于规模较大的季风系统,我们可以更早判断是否会引发重大灾害。”
他指出,气象局放眼让这套系统成为核心支柱,以打造包容、高效且全面的国家早期预警体系,从而强化全国层级的防灾准备工作。
此外,诺雅哈蒂指出,根据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大马水灾影响特别报告,过去的水灾造成的总体损失估计高达61亿令吉,其中涵盖住宅、商业场所、车辆、农业、制造业,以及公共资产与基础设施的损坏。
“这种损失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仍持续出现,2022年录得6亿令吉,2023年升至8亿令吉,并在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9亿令吉。”
“这种情况清楚显示,水灾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生命损失与财产损毁,也对经济与社会造成深远冲击。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准备、更加迅速的应对,并具备更强的韧性,以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气候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