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6日讯)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郑立慷指出,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在守护历史的同时,也积极拥抱科技,投入巨资推动原始文献电子化,更尝试以人工智能整合档案与文献,建立数据库供社会共享,这是“对历史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交代”。
郑立慷昨晚在华研40 周年庆晚宴上表示,华研自1985年成立至今,走过40年的风雨历程,一直以来默默搜罗、保存史料,并以学术精神进行研究,让先贤事迹留下清晰痕迹。
“没有过去,就不会有今天。华研的耕耘,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的身份与根源。”

理解差异防“信息茧房” 华研研究助破偏见
他说,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虽然便利,但也可能让人陷入“信息茧房”,无法理解不同声音,“茧本是蚕蛹的保护层,却也可能成为遮蔽外界的屏障。”
“我常提醒自己,不要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也要尝试去理解不同的声音。今天社会上出现一些伤害团结的事件,某种程度是因为彼此不了解,当然还有不负责任的政治人物,不断煽动民族情绪。”
他表示,华研多年来坚持出版与研究,正是帮助社会跨越隔阂、打破偏见的重要力量,尤其近年来,华研智库推出《社会政策蓝皮书》及《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研究,深入剖析国内课题,不仅是学术贡献,更是提醒政府与社会倾听人民的声音。
“作为团结政府一员,我乐见民间团体自发承担责任,为维护族群和谐、促进社会理解贡献力量。政府政策需要学术研究支撑,而民间研究因政策实践回应而更具价值,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国家走得更稳更远。”
他也宣布,个人将捐助华研5万令吉,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带动社会各界踊跃支持华研,让这份守护历史与推动未来的使命得以延续。里廖中莱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