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日讯)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认为,国家步入老龄社会、退休保障体系面临深层挑战的今天,政府提出检讨公积金局提款机制、探索“每月领取养老金”制度,无疑意在推动更可持续的退休制度,然而,政策虽出于好意,若缺乏配套与人民实际生活条件的考量,最终恐适得其反,伤及初衷。
他说,身为一名医生,过去时常接触那些在退休后陷入经济困顿的年长病患;身为一名关心社会公平与制度设计的政治工作者,必须理性指出,推行“强制每月领取养老金”的做法,存在结构性问题,必须谨慎以对。
他表示, 有5项理由,是公积金局和政府所需要深思的:
一、削弱个人财务自主权,忽视多样人生处境。每个人的财务状况、家庭责任、健康状况与生命规划都不尽相同。有者计划创业、有者需一次性清还房贷、有者则因病需巨额医疗开支。若一刀切实施每月领取制度,等同于否定国人自主规划未来的能力。这种“替你作主”的制度,最终可能引发更多家庭财务困境,甚至加剧贫困风险。
二、缺乏国家社安制度支撑,公积金不能独挑大梁。许多推行每月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例如邻国新加坡,或者千里之外的北欧,政府本身设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医疗补贴、年老照护体系作为支撑。反观我国,退休后是否有免费医疗、是否有老年津贴、是否有生活津贴?若上述配套仍不健全,就贸然收紧提领方式,恐怕只是"剥夺储户选择权",而非真正保障退休生活。
三、“每月派发”难以应对通胀与紧急风险。当前通货膨胀速度已追上甚至超越许多低收入人士的工资涨幅。若固定每月派发数额,10年后、20年后,数额的实际购买力将被大幅削弱。更不用说,在面对突发疾病、孩子教育或重大事故时,民众若无法动用自己的存款,将陷入两难境地。
四、养老金金额有限,分期反致“滴水穿石”之痛。我国公积金会员的储蓄普遍偏低。据数据显示,55岁时大多数会员的第一户头总额少于24万令吉;倘若每月领取1000令吉,仅够维持20年基本生活。然而,马来西亚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5岁。将有限储蓄强制分摊至20年,实质只是将“财政焦虑”延后,并不能缓解根本问题。
五、过于依赖公积金制度,忽略应重建多元退休保障。公积金制度原是“强制储蓄”,并非“国家养老金”。如今却越来越像“替国家减轻责任”的工具。国家应从根本上重新建构多元退休安全网,如推动企业年金计划、为B40群体设立基本养老金制度、强化长期照护服务等。若单靠公积金分期派发,就想解决全民老年贫困问题,未免过于简单化。
马汉顺发文告说,退休不是“穷忙一生”的终点,而应是“尊严安老”的开始。
“公积金局改革不能只看数字模型,更要聆听人民心声。合理规划,不能以牺牲人民选择权为代价。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尊重自主、保障弱势、著眼长远的退休制度,而不是一个‘技术正确、生活失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