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31日讯)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乐见政府提呈2026年至2030年第13大马计划。这项计划也象征著我国实现2030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目标转型进程的最后阶段,以及未来更长远的发展。
中总今日发文告指出,第13大马计划所提出的策略与举措,已全面契合“昌明经济”框架的三大核心理念,即提升经济天花板、提高经济地板及强化良好治理,以落实该经济框架的整体目标。
“该计划内容全面且具战略性,提供政府一套完整的政策与策略框架,以加速经济增长、提升投资前景、加强科技应用,积极应对生活成本上升、收入不均、教育与医疗服务获取难等社会问题,同时兼顾环境永续发展。”
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指出,全球经济局势日益复杂化,政府需制定经过深思熟虑且可应付及适应变局和各种冲击的政策,并能预判政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他说,这包括多元化并深化我国经济结构、产品与市场,吸引高增长高价值领域的优质投资,加大对教育与人力资本的投入,推动更广泛的科技及人工智能应用,并激发创新动能。
他指出,第13大马计划预估在2026至2030年间,实现4.5%至5.5%的正面经济成长(相比2021至2025年期间估计年均5.0%增长),同时计划推行总值6110亿令吉的投资项目(包括联邦政府发展开销4300亿令吉,政府关联公司与投资机构投入1200亿令吉,以及公共和私人界合作模式(PPP)计划投入610亿令吉),预计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带动投资与商业机会,并产生积极的经济乘数效应。
他说,有关计划涵盖基建建设、资讯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学校、医院、可负担房屋、水灾防范及能力建设等项目。
中总欢迎第13大马计划之中,重视发展高价值创造领域及高增长高价值产业,并通过推动科技、数码化及人工智能应用,多元化“马来西亚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
同时,文告补充,政府将聚焦于扩大中小企业在关键战略产业中的参与度,透过加强其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与高附加值活动,提高其规模与竞争力。
此外,也将通过如阶段性融资与目标性融资等可持续方式,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机制。赋能中小企业迎向AI未来,有望成为转型关键,释放前所未有的成长、效率与创新潜能。
中总强调,各部门与相关机构在落实第十三大马计划时必须加强协调,因为协调不力一直被视为企业,特别是微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政府也计划提升研发、商业化与创新(R&D&C&I)投资模式,借由建设研究设施及提供目标性奖励机制,推动高价值研发与知识产权的创设及商业化,朝正确方向前进。”
中总建议检讨并扩大现有研发奖励的适用范围,让更多参与研发与创新的企业受益,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研发抵扣额,亦可吸引投资者在我国设立区域研发枢纽,并应优先推动企业界、学术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
此外,他也认为,应提高国家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以接近韩国(5.2%)、日本(3.4%)、中国(2.6%)及新加坡(2.2%)的水平,并积极寻求私人界伙伴合作,提升企业参与度。
“中总也呼吁简化国家现有的研发税务奖励制度,并全面改革现行拨款机制,使其更容易申请、更广泛地惠及中小企业,透过流程精简、简化申请程序,消除阻碍企业创新的不必要官僚障碍。”
吴逸平强调,加速公共服务改革议程,对于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与效能至关重要,有助于恢复人民与工商界对政府的信任。
“改革应专注于更开放透明的运作方式,结合创新科技提升服务体验、加强资讯分享、降低成本,并更大幅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有鉴于此,中总期盼政府落实更多便民、亲商的措施,而非制造阻碍,包括落实《ILTIZAM法案》、设立如“STAR特别工作小组”等机制,并检讨及修订过时法律与规章,使其更符合当前社会与商业需求。”
他说,中总认为若想要第13大马计划取得及时、有效与具影响力的成果,其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在于执行力。这项计划的成功有赖于公共与私人界的广泛参与与认同,并确保持之以恒地监督进展,主动去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与障碍。
吴逸平表示,良好治理与问责机制同样是第13大马计划的重要环节,涉及优化有限资源的运用,厘清实施计划的优先顺序,以最具效益方式落实国家发展重点。
他说,总体而言,第13大马计划的成效将取决于其执行表现。
“国家发展举措与策略的落实,须建立可信赖的制度并配合政治改革承诺,方能真正实现良好治理、推动经济成长及达致公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