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讯)《2025年第二系列总稽查司报告》指出,2019年至2024年期间,食用油津贴存在多项问题,其中包括现有的政策未明确规定,将津贴食用油分配给真正需要且符合资格的特定群体,导致外国人也能享受政府提供的食用油津贴。
总稽查司今日在国会下议院提呈关于联邦政府财务情况的《2025年第二系列总稽查司报告》。
报告建议,政府应扩大针对性津贴计划,并举例,可通过慈悯基本援助金(SARA)提供代金券津贴的方式,为包括食用油等基本商品提供援助。
“这类计划是有效的管控机制,确保政府援助专用于低收入群体(B40)和赤贫群体的基本需求。国内贸易及生活成本部也应通过集中数据库进行监控,实时记录每笔交易,以更有效地发现滥用代金券的行为。”
报告还指出,食用油津贴计划的执行、监督及执法行动,未能完全遵守内贸部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作业程序。
报告说,具体的问题包括津贴食用油销售超出限购限制、向所有类型的消费者开放销售、未遵守统制品供应执照条例、销售价格超过政府规定的价格上限、缺乏处理变质食用油的标准作业程序,以及缺乏清真认证。
对此,总稽查司建议内贸部采取行动,以确保食用油津贴计划的目标得以实现,其中包括:加强标准作业程序,以及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加强监测和报告系统、重新检讨统制品供应执照条件和场所监管、价格管控和执法行动、处理变质食用油的管理程序,以及清真认证合规性。
同时,总稽查司提到,2019年至2024年期间,市场上津贴食用油的实际平均产量为357万吨,低于政府设定的上限432万吨。
“政府自2007年起通过种植及原产业部实施食用油津贴计划,当时批准的食油价格稳定机制限额为每月8万5405吨。自2016年起,该计划被移交内贸部,并将限额减至每月6万吨。内贸部持续减少津贴食用油供应量,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有望透过更具针对性的分配机制,防止资津贴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