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国家都有推出城市翻新法案,而我国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提呈国会的《城市翻新法案》却引发广泛讨论,前首相敦马哈迪与伊党认为此举会导致巫裔被边缘化、驱赶穷人出城市;对此,城市规划师兼理科大学行业导师杨绍恩认为,此言论属于操弄政治话语的炒作,因法案有明确规定州或联邦执行委员会确保发展商履行承诺,提供不低于原住房质量的新房子,以确保弱势群体的权益不受损害。
杨绍恩说,根据法案,相关的执行委员会也会确保发展商与居民协调安置方案,让后者能安心的同意重建。
他补充,从过去来看,每当政府推行基础设施升级,例如:建造南北大道或新增飞行航线时,都会引发部分群体担忧生计受影响,但实际影响并不广泛。
杨绍恩在接受《东方日报》的访问时也点出,我国的国情因受多元族群与特殊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推行城市翻新的过程比其他国家复杂,因他相信若执行得当,我国将成为全球城市翻新的典范。
.jpg)
加强与居民沟通是关键
对于政府及发展商如何更好地推动城市翻新,杨绍恩认为,关键在于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应多次召开对话会,确保居民充分了解新房子的安排、搬迁及装修费用等事项,以避免产生误解。
他强调,最重要的是让居民知道,法案能保障他们的新家仍位于原址,不会被搬迁到很远的地方。
他补充,法案在一般上不会说得太详细,它会授权有关人士、机构及部门,去设立和列出更详细、更贴切的规则、准则及执行方式。
“因此,实际的赔赏金数额、搬迁费、装修费等等,并不会在法案提出。这些都需要由发展商去与住户,以个案(case by case)方式协商,并得到州或联邦执行委员会的批准。”
他提到,马来西亚半岛独立逾60年,许多早期兴建的人民组屋(Flat)已接近使用寿命,尤其是部分低成本住宅,建筑结构已逐渐老化,电梯、电线、水管等设施老旧失修,环境卫生问题日益严重。
“有些组屋是建在城市发展之初,这些地方(如今)不仅破旧,外观也影响城市形象,进而影响游客和投资者的观感。”
他说,单靠维修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拆除重建,因此该法案不仅关乎城市美观,更攸关居民的安全与生活品质。
他称,在过去拆除重建的最大阻碍是居民同意门槛过高,需100%居民同意才能执行,而新法案将此门槛降低至75%至80%,废弃和荒废的建筑物,获得51%简单多数下就可以执行拆迁重建。
他认为,城市寸土为金,而“善用现有土地”是都市规划的其一原则。与其挖山填海,不如翻新原有陈旧不宜居的组屋地段,让原有居民受惠,也做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