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降雨导致西马遭遇自2014年以来最严重的水灾,受灾人数在过去4天一度飙升至15万,尽管灾情有所好转,但截至今早8时,仍有来自7州20县的4万8923名灾黎滞留在169个临时疏散中心。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也陆续宣布了政府的应灾方案,包括日前在国会宣布拨出10亿令吉紧急拨款,协助水灾灾黎重建家园、修缮学校、医院和道路,同时也探讨向房子被摧毁的水灾灾黎提供赔偿,以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对于政府的应灾方案,城市规划硕士兼雪州前市议员丁杰隆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称,政府每年都有一笔治水预算,灾后所发放的天灾援助金额也庞大,但因受灾人数也相对得多,即便是拨出数亿令吉,每户家庭到手的援助或只有1000令吉。
“在水灾发生的时候人人都会受到影响,但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水灾带来的后遗症是非常显著的,他们面对著比一般人更为庞大的财务损失,但政府所发放予灾黎的援助金却只是杯水车薪。”
他补充,目前隶属首相署的国家天灾管理机构(NADMA)以及部分州属都设有天灾援助金供受影响者申请,但该笔金额仅能在天灾事故后充作赈灾用途,援助受影响的灾黎和修补公共设备。
因此,丁杰隆建议,政府能够效仿一些天灾频发的地区,如:日本或台湾,设立天灾基金,为突发天灾做好准备,并确保能够为灾黎提供不同阶段和层面的援助。
“天灾基金能够解决政府在财力分配上有限制的问题,平时也如同公积金般通过基金做投资,投资取得的钱则可用来做防洪建设及其他援助,透过这样的长远规划来解决问题。”
此外,他坦言,应对天灾光靠官方的努力是不足够的,若能够设立天灾基金再购置天灾保险,让保险和再保公司承担可能得灾难损失,减少国家在天灾发生时的花销,提高公共财政韧性。
他说,当局也需要同时提供不同级别的保单选项,让弱势群体也有能力买单,才能降低未来面对天灾不确定性的影响。
应对天灾三阶段
一般应对天灾分为三个阶段,包括灾前的防范措施、天灾当下的应对措施以及灾后清理;丁杰隆表示,政府在应对天灾的机制上配备了庞大且有组织性的国家机器和动员网络,但往往只能做到“事后补救”,而无法做好“超前部署”。
“政府在第二以及第三阶段的处理都已有经验且足够投入,但我们应该明白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落在极端气候以及地方排水无法负荷雨量。”
他说,上述所提及的问题显而易见,惟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无法对潜在危险区域采取预防行动,直至灾难来临才向州或中央政府申请紧急拨款善后,显示了当局在天灾的预防工作上仍有所不足。
为此,丁杰隆认为,政府应意识到在过去于防洪工程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现有的治水速度远不及气候变化的步伐,因此在未来应对水灾时,除了继续提升硬体防洪工程,还需要加强社会层面的支持,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他补充,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影响,导致强降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这样的情况在未来10年会越见普遍,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前做好应对天灾的各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