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刚从泰国合艾回来,讲起大水灾时,语气不像经历天灾的人,倒是在回忆一场不可思议的旅程。

“一开始看到街上积水,觉得有点好玩。人们踩著水走、摩哆小心翼翼推过街角,旅客拿著手机拍下画面,像捕捉一个异国城市的小插曲。”在吉隆坡长大的他,难得看见城市也能如此魔幻。

但第二天醒来,窗外的世界已完全不同。水位上升得比想像得快,像是有人在夜里悄悄把城市的地板掀高。不久后,停电让整座城市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静。

“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根蜡烛。”他苦笑著。

当时,人们为了省电不再滑手机,反而开始交谈。窗外的雨声,屋内的呼吸,平常被城市噪音吞掉的小细节,突然清晰得让人有点不自在。一根蜡烛的光芒,照亮的不只是房间,而是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距离。

我好奇他回国后最大的感受,他想了想:“这世界变得比我想像得更快。”

我听了有点心悸。毕竟同时间,老家班台也淹水。

班台靠海,潮汐的力量我从小就习惯。可这两年,雨一下,积水高度就会像被放大一样。老人说,以前再大的雨,水也不会这么快淹到门口;而现在海水稍微往岸边推,雨来得急一点,整个小镇就像被憋住一样。

水患的频率、速度与强度,都在变。不是感觉变,是物理意义上的变。

极端气候、冰层融化、土地吸水力下降、填土造地后地势降低等,科学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但这些专有名词,往往比不上“家里积水到膝盖”更能让人理解问题的真实。
当城市因为连夜暴雨而瘫痪,当家乡因为潮汐与降雨的叠加效应而淹水,这时很多人才明白,气候变迁再也并非是不相干的新闻,而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问题是,我们到底在这过程中做了什么?

将森林换成钢骨,把泥土盖成混凝土,把每一寸能吸水的土地变成咖啡馆、停车场、购物中心。城市越盖越高,景观越来越亮,可是当雨来得比地球能承受的速度更快时,这些文明建设反而成了阻碍。

我们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不小心也削弱自然保护我们的能力。

人类在自然面前无助

最讽刺的是,当文明让我们习惯舒适后,我们反而忘了自己脆弱的程度。停一次电就乱了方寸、没网络就觉得世界停摆、没有冷气就像活不下去。

朋友说,合艾那一夜,大家不再滑手机,反而在烛光下静静听著雨。画面听起来浪漫,但背后带著一种无法忽视的意味——文明越倚赖科技,人类在自然面前就越无助。
所以我常想,现在人类所谓的“进步”,到底是往前走,还是往悬崖靠?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填海造地吗?需要把一整片森林砍掉换成豪宅区?需要每个周末都去购物商场?需要为了方便,让地球承担这些没有计算过的后果吗?

当然,很难要大家立刻改变生活,也不是要指责谁破坏环境,但至少得开始问自己:如果地球已连续发出这么多次警告,我们还要不要警惕预防?

环保不是口号,而是一个选择——选择少浪费一点、少砍一棵树、多保留一块土地的透气空间。

我们不需要把生活变得原始,只需要不再把大自然当作“永远会替人类收烂摊子”的角色。

地球的变化,不会因为人类不愿承认就停止;而每次暴雨与水灾暴雨,都是自然界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

时间不多了。

人类没有想像中强大,最终的王者还是大自然。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