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马币兑美元与新元突然“抬头做人”,尤其兑美元一度升破 4.12 关口,创下1年新高。

消息传出后,有人兴奋转发,并呼朋唤友赶紧买机票出国旅游,毕竟诱人汇率不等人。只是,马币升值后全都是好事吗?

先看看这波升值的关键,不是马币突然变强,而是美元开始打瞌睡。

美国通膨放缓、消费力降温,市场预期美国联储局明年首季可能会进一步降息,这导致美元不再高高在上,资金开始离开华尔街,流回亚洲这个仍有潜力的市场。

当美元失去魅力,新兴货币就迎来春天,全球资金在重新寻找平衡,马币就有机会与新元、韩元、泰铢等被投资者重新关注。

但别以为马币升值只是“靠别人跌”,其实我国的底子也有在发力。

大马连续多月保持贸易顺差,经常帐盈馀仍健康,GDP持续增长。油棕、电子、能源这三根老支柱虽有起伏,却还撑得住。当经济基本面稳、外汇储备够、赤字受控,投资者自然不会把马币视为“风险货币”。

实际上,马币长期被全球市场低估,但这也不完全是市场的错,毕竟有时只是信心欠缺,导致投资情绪谨慎。直到过去几年大马经济逐渐回温,投资者的信心才慢慢回流。

尤其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去美元化”的微妙转折点,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寻找美元以外的交易方式。无论是人民币、日元或新兴市场货币,都逐渐被一些投资者纳入结算体系,促使亚洲的角色再次被放大。

当资金重新部署,目光从美国的科技股转向亚洲的制造链与成长潜力,这时马币不再只是被动起伏的小角色,而是区域信心的一部分。

说白了,这不只是“马币升值”那么简单,也可视为亚洲重新被信任的开始前兆。

当然,真正让市场产生长期兴趣的,是大马的结构性改革。

政府近年积极推动半导体与AI云端产业,英伟达、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宣布来马建设数据中心。这些投资不是热钱炒作,而是实体落地,意味著外资看中大马的地理优势、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稳定性。

当钱不只是来投机,而是来建厂及创造就业,那马币的价值也就不再只是一串数字。

转型成果

AI热潮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换血。从出口原料、手套、棕油,到出口算力、晶片与云端服务,这是一场长期而深层的转型。而汇率的变化,只是那场转型的倒影。

我关注的,反而是马币升值应该让进口商品更便宜。牛奶、汽车零件、电子产品、药品等,凡是进口货,成本都应该会下降。

只是,“理论”与“现实”永远隔著一层玻璃。当马币贬值时,涨价如闪电;当马币升值时,降价却如蜗牛。企业总有各种理由——库存还没清完、运费还高、人工没降等,都可能会让许多进口产品仍维持同等的价格。

倒是出国旅游与网购族,能先享一波红利。换美元、泰铢、日圆都比几个月前划算。年底旅行季,这一波升值的确是实打实的幸福感。

话说回来,马币节节攀高固然值得欣慰,但别忘了货币的灵魂,不在数字,而在信心。

当外资相信这个国家的政策透明、经济稳健、人民勤劳、企业愿意创新,马币自然就会站稳脚跟。汇率强弱,其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的治理与集体信任。

升值的当下,是大马暂时“变强”了;但真正的挑战是,我国能否让这份强劲,成为一种持久的底气?

毕竟,一个国家的货币值不值钱,说到底,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信任问题。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