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真的好像纽约街头!”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不少国外YouTuber站在武吉免登的路口时,都会冒出这句话。

在他们镜头里,金三角区的街头灯火通明、LED广告闪烁、行人穿梭,霓虹光与音乐交织成一种亚洲式的都会节奏。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在许多外国人眼中,吉隆坡早已拥有“国际城市”的雏形。

这样的认知,不需要靠口号去证明,而是在地化生活的积累,是建筑、交通、消费与城市氛围自然发酵的结果。

在这股观光信心逐渐成形之际,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宣布,要把武吉免登打造成“大马版的东京银座或新加坡乌节路”,并推行“I Lite U”的灯饰亮化计划,目标是让吉隆坡“比以往更缤纷、更有活力”,还将在2026大马旅游年前夕,举办封街巡游与灯饰比赛。

表面看来,这是一项正面的城市美化工程,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折射出大马人对“城市形象”的焦虑——当面朝银座或乌节路时,其实也曝露著尚未找到属于吉隆坡的独特样貌。

对我来说,真正的城市魅力,从来不是靠照明瓦数堆出来的。

东京的银座吸引人,不仅因为它亮,而是因为那里的“亮”得有层次,包括百年老店与精品橱窗并存,街道干净、秩序分明;而新加坡的乌节路,更是建立在完整的公共交通、步行体验与品牌生态之上。

吉隆坡若只想以“灯光工程”取代城市规划,那这份亮度恐怕只是短暂的闪烁,而非长久的光。

吉隆坡的城市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包括核心区过度集中、住宅与商业混杂、行人道设计不连贯、公共交通系统虽不断扩建,却仍难以实现完美的无缝衔接。这种“零碎式”的城市规划,使得吉隆坡既现代又带著在地的混乱。

如今政府投入资金希望能点亮武吉免登,短期应该能提高观光吸引力,但若没有整体的空间治理与文化规划,灯光终究只能照亮外表,照不到内里的问题。

一座真正宜游的城市,不在于它多亮,而在于它多“好走”。

在巴黎,游客能在街角咖啡馆坐上一下午;在京都,游客能在清水坂边的商铺细细品味工艺;在首尔,巷弄之间藏著文创、书店与夜食文化。

吉隆坡若要在2026年旅游年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到自己的文化节奏,拥有舒服无障碍的行走步道,而不是透过太多装饰,意图成为任何城市的“影印版”。

大马真正的吸引力

根据政府的目标,2026年马来西亚旅游年要吸引4700万名外国游客,创造3290亿令吉的收入。这数字听来雄心勃勃,但也引人深思,大马究竟要卖的是什么?

若只是靠短期活动、封街巡游、打卡灯饰来吸引人潮,那么这份热度将与节庆一样短暂。

一个永续的旅游品牌,必须从在地文化出发。大马真正的吸引力,其实是“多元共存”的生活纹理——街边小贩与五星餐厅并立、清真寺与华人庙宇比邻、不同语言交织成城市的日常声音。这些细节,才是旅人记得的故事。

政府若能将“I Lite U”的精神延伸成“I Live Here”——让居民真正参与城市的美化、文化的保存与公共空间的共享,那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旅游推广。

这么说好了,要让武吉免登“像星光一样闪闪发亮”很简单,但或许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不在金三角的地方,是否也能同样被照亮?

如果亮化工程能延伸到公共安全、步行体验、街区艺术与垃圾管理,并同时提升在地人的生活品质,那这座城市才真的不只是为了旅客而亮,而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一起发光。

当每个在地人都能成为这座城市的光,那吉隆坡不需要模仿银座,也不必追赶乌节路。它会成为属于自己的样子,一种真正属于“Malaysia Boleh”有底气的光。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