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市场风平浪静时,我们冷静地规划,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要坚持"低买高卖"的长期主义原则。然而,当市场风云突变,剧烈波动来临时,那些精心制定的策略瞬间就被情绪的洪流冲得无影踪。在众人恐慌时,我们忍不住抛售;在市场狂热时,又因害怕错过(FOMO)而追高买入。
究竟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投资决策时,却常常显得如此不理智?答案很简单,却也最难克服:在投资这场漫长的战役中,你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变幻莫测的市场,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性。
市场的涨跌本身有自己的各种市场因素,但我们对其的反应却是主观的。这种反应,被一系列根植于我们大脑深处的行为偏误所支配。它们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捷径,曾在远古时代帮助我们的祖先快速判断、躲避危险,如今在现代金融世界里,却为我们埋下了一个个代价高昂的陷阱。
认识它们,是走向投资成熟的第一步。不妨看看下面的"七宗罪",是否也曾在你的投资决策中悄然作祟。
第一宗罪:损失厌恶 —— 被"浮亏"绑架的决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亏损100元带来的痛苦,其强度大约是赚取100元所带来快乐的两倍。这种对损失的极度恐惧,导致了投资中最常见的错误行为:死死抱著已经亏损的股票,期待它能"回本",却轻易地卖掉一只正在稳健上涨的优质股来"落袋为安"。最终的结果便是:系统性地卖出赢家,并持有输家,这与资产增值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第二宗罪:羊群效应 —— 寻求群体认同的代价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跟从大众会带来天然的安全感。但在投资中,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某只股票、某个风口时,往往意味著风险已经积聚到了顶点,而机会早已稀薄。羊群效应驱使你在市场最狂热的顶部区域买入,又在无人问津的悲观底部卖出,完美地实践了"高买低卖"的亏损范式。
第三宗罪:锚定效应 —— 被"成本价"束缚的视角
你是否对买入某只股票的"成本价"念念不忘?这个价格,就像一个沉重的"锚",将你的所有判断都固定在这一点上。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公司的基本面是持续改善还是已经恶化,你的决策都围绕著是否"回本"展开。这让你无法客观评估资产当下的真实价值,从而错失了卖出或加仓的良机。
第四宗罪:近因偏误 —— 误将"短期趋势"当作"长期规律"
当市场连续上涨了三年,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未来仍将如此。当某个板块持续火热,我们就相信它代表了未来的方向。这种偏误让我们过度依赖最近的短期经验来预测长远的未来,而忽略了市场与行业固有的周期性。只看"后视镜"开车,是投资中的大忌。
第五宗罪:确认偏误 —— 只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
一旦你决定看好某项投资,你的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开启一个过滤系统:积极寻找所有支持你观点的新闻和分析,而自动忽略、甚至贬低那些与你观点相悖的证据。这会让你陷入一个"信息茧房",在里面不断强化自己最初的判断,直到市场用无法辩驳的现实将你唤醒。
第六宗-罪:心理账户 —— 给你的钱贴上不同的"标签"
你可能会把"辛苦赚来的工资"和"炒股赚来的钱"在心理上区别对待,更愿意用后者去承担更高的风险。但实际上,每一元钱的购买力都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心理上的主观划分,会让你在风险管理上出现前后矛盾,做出不合逻辑的投资决策。
第七宗罪:悔恨规避 —— 因"害怕犯错"而错失良机
因为上一次投资失败的痛苦经历,你可能会变得畏手畏脚。即便看到绝佳的投资机会出现,也会因为害怕再次犯错、再次体验那种悔恨的痛苦而选择不作为。对过去错误的执念,让你错失了未来的成功。
如何战胜自己?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沮丧。但好消息是,你虽无法彻底消除这些人性偏误,却可以建立一个决策系统来约束它们。
首先,制定一份投资纪律,并将其书面化。在你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清晰地写下你的投资目标、买入和卖出的原则。这份文件是你在情绪上头时的"理性之锚"。
其次,让投资流程自动化。采用定期定额投资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你因情绪化而做出错误的择时决策。
此外,提前设定出场策略。在买入之前,就想好在何种情况下止损或止盈。让决策机制化,而不是交给一时的贪婪或恐惧。
最后,投资是一场修行。当你真正理解并开始著手管理"最大的敌人",也就是你自己时,你就不再会为市场的短期波动而焦虑,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内心偏误的强大投资系统。
那一刻,你离真正的投资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