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瑞士旅行时,曾遇过一次震撼教育。
当时在苏黎世电车上坐著,正沿路欣赏窗外风景,后来某站看到一对年迈夫妻上车,当时没空位,我下意识立刻站起来,想把座位让给他们。
没想到,他们笑著拍拍我肩膀,示意继续坐下。后来当地友人解释,在瑞士人的眼中,只要能健康走出门,就是要对自己负责任。无论是老人还是孕妇,既然选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就和其他人一样,不需要特别待遇。
真正该让座的,是“行动不便的人”,而不是单纯依照年龄或孕肚大小来判断。因为对他们而言,强行让位,反而像是暗地里提醒对方“你不行了”,是一种对尊严的伤害。
这段经历让我惊讶。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尊老爱幼”,上车要让位几乎是社会默契。然而在另一个国度,这种举动却可能被理解成潜藏的鄙视。
当下有种庆幸。心想若不真的走出去看看世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怀疑,原来一直认为的“美德”,在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眼里,很可能就是一种羞辱。
台湾近日传出一宗捷运让座纠纷,一名曾姓妇人要求优先席上的男子让座,不但大声咆哮,还用包包攻击,男子不满回踹,导致妇人跌坐。过程被旁人拍下放上网,随即引发热烈讨论。正反两方意见都有,只是当看到一些留言写著“年轻人为什么不让座?这不是常识吗?”时,才突然想起这段往事。
表面争执点是要不要让位,背后其实躲著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毕竟,在东方文化里,我们常把让座当成一种道德义务。但我常说,道德只能律己,而不能被强制执行,否则就成为一种情绪勒索或暴力。那位妇人之所以引发众怒,不在于她渴望被照顾,而是她将“期待”转化为“命令”。
让座若失去自发性,只剩下一种道德绑架,在现今压力庞大的社会里,这种“理所当然的陌生需求”自然就容易引爆冲突。
当然,让座的本质是体贴,却也可能暗藏居高临下的怜悯。
在瑞士人眼中,老人仍然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若随便把他们往“需要照顾”的框架里推,就等于否定他们的生存尊严,因此让座是在真正尊重他人,还是潜意识里在贴标签?我没有答案,这也是个很值得探索的反思问题。
保有一份体谅
不过,公共交通设有“博爱座”或“优先席”,原意是方便行动不便者,但久而久之演变成社会对“谁该坐、谁不该坐”的无形审判。年轻人若坐上优先席,就自动被推上道德的被告席。这种硬性的规范,反而让社会失去弹性与宽容。
当人人都盯著别人应该怎么做,却忘了公共空间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与互助,就会劣化为精神上的严刑峻法,颠覆原有的设计好意。
其实,让座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它可以是善意,也可能是压迫;可以带来温暖,也可能制造冲突。
真正的重点,不在于我们要不要让,而在于能不能保有一份体谅——体谅长者需要休息,也体谅年轻人可能一整天疲惫不堪;体谅孕妇需要空间,也猜想有些隐性病患外表看似年轻,体力却需要一个座位来撑过几个站。
话说在大马,我的日常经验大多是温和与良善的。当有人提著大包小包,或孕妇与老人上车时,多数人还是会自动起身,甚至不需开口就愿意礼让。这份默契未必来自法律规范,也不全是因为社会宣导,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小确幸。
我们相信彼此有需要时,总有人会伸手帮一把。
所以,让座到底是不是常识?或许答案因地而异。它只是伦理教育的一部分,必须经由情境与心意去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若我们愿意把“理所当然”换成“彼此尊重”,那么椅子上的一个小小动作,往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