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马电影院轮流上映俗称的“抗日三部曲”。《东极岛》、《南京照相馆》与《731》。

都是大制作的电影,许多场景都真实堆砌,无论是岛屿上的冲突,南京街头的不同屠戮,实验室里的非人暴行,画面真切,情绪强烈。

或许这是上述电影希望重塑的历史。

每部片都像把观众拽回去,逼著直视那些血腥残酷,让人不忍的场景。看完后,不少人会掉眼泪与愤怒,甚至在戏院外头还久久走不出来。

这样的情绪很正常。因为战争里受苦的人,真的太多,就算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观众,透过逼真的画面感,仿佛置身在当年的悲惨环境,难免会有恻隐之心。

可是一个问题也会悄悄浮上来:当电影用很强烈的影像,把“敌人”和“受害者”画得这么清楚,可能也让观众容易忽略,战争里的人性其实没那么单纯?

毕竟,电影为了戏剧张力,常常会“压缩”历史。原本复杂的角色,会被合并成一个“代表人物”。原本暧昧的立场,会被简化成非黑即白,善恶分明。

就例如《南京照相馆》中的时代背景,当时留在南京死守的国民党军,为何完全没出现在电影画面,反而只有一些平民与警察在抗争?有些真实的细节,为了顾虑当今现实的政治环境,干脆就被舍弃。毕竟,这样的选择能让观众容易进入故事,但同时也有副作用。

我们可能只记得痛恨,却忘了思考背后更大的脉络与动机。

很庆幸地,关于二战的反思,今年最大的庆幸,是看到马来西亚导演廖克发的纪录片《由岛至岛》。

长达5小时,花了好几年搜集不同角度的看法,包括采访二战时期的日本与台湾军人,以期完整所有事件的多面性,让观众仿佛拥有上帝视角,冷静思考这场人类大悲剧的底层逻辑。

他没有急著告诉观众谁对谁错,也没有一开始就把情绪推到最高点。相反的,他带著镜头去访谈,去听不同世代与立场的人说话。这样的处理,没有减低受害者的痛苦,却让观众看见更多碎片,拼凑成一个更真实的历史。

毕竟,如果历史只留下“单一情绪”,没有多方向的盘问与探索,我们会错过重要的线索,失去对话的空间,让悲剧不断重复。历史若只剩下“一种答案”,大家少了对片尾字幕之外的好奇,不懂得去翻阅证言,聆听被忽略的叙述,未来的年轻人将少了讨论的能力,人性的恶劣总有一天还是会爆发。

看完那些战争片,在感动与震撼时,或许还是要懂得反问:还有哪些声音没有被听见?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听那些复杂、甚至不那么舒服的故事?

毕竟,真正负责任的影像,既能让人愤怒,也能促人反思;既承认受害,也不逃避复杂性。

让历史成和解起点

若每个人只以仇恨作为记忆的骨架,那么历史只会被用来分裂;若大家懂得以多声、以人性作为出发,历史或许能成为理解与和解的起点。

这也是为何《由岛至岛》值得被推广到学校与图书馆:不是为了淡化伤痛,而是为了在伤痛之外,寻找可以让未来不再复制同样悲剧的视角。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像《由岛至岛》那样,让不同的声音并列,不急著下结论。因为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被冻结成一张海报,而能继续成为一场持续的对话。

战争片里的眼泪,许多人都流过,但战争片之外,我们能共同留下的,或许是一种更深的温柔。

对受害者的尊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还有对未来“不要再复制同样悲剧”的尊重。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