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者新闻让人深思。
美国右翼青年意见领袖查理柯克骤然身亡的新闻,震惊全球。仅仅31岁的他,是总统特朗普的盟友,正值政治舞台的高峰,却在公开演说时遭枪击。这起事件不只是单一的政治暴力,更让人感受到,美国的民主氛围正在被仇恨与对立侵蚀。
而远在南亚的尼泊尔,也爆发另一场政治危机。
尼泊尔政府因宣布封锁社交媒体,导致许多年轻人走上街头,最终演变成严重冲突,甚至传出官邸被纵火、前总理夫人受困火场丧生的消息。表面上,这是一场围绕“社交自由”的抗争,但真正的导火线,是多年来年轻人对机会缺乏、贫富不均与政治腐败的累积不满。
两个场景,一个是自由民主的老牌强国,一个是贫富悬殊的新兴民主国家,却都提醒相同的现实——当政治失去平衡,群体之间缺乏对话空间,民意无法找到出口时,情绪就有可能转向极端。
事实上,民主并不只是单纯的投票制度,而是一种“让人可以说话”的氛围。美国的悲剧隐喻著,当对立没有被倾听,民主就会被仇恨撕裂;尼泊尔的烈火则显示,如果人民的焦虑与挫败长期被忽略,再小的禁令都可能引爆。
人民需要的并不只是管理,而是理解;他们要的不是无止境的承诺,而是能被尊重与倾听的空间。
很多人都说,民主的价值在于“选择”与“表达”,但当对立无法调和时,民主的舞台也可能变成暴力的温床。在这两个极端中,都折射出同一个问题:民主若失去平衡,就可能堕入“多数的暴政”或“少数的暴力”。
或许,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要重新审视“平衡”的意义。
它不是一味追求中庸,而是在多元之间找到对话的可能,在制度中留下调解的弹性。就如同美国需要的是降低仇恨政治,让民主回到理性辩论;尼泊尔需要的是提升制度透明度与经济韧性,让青年看到改革的希望。
这几年观察大马的社会,也常在“言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拉扯。有人担心言论过度放纵会引发分裂,但另一方面,如果民意表达被压缩,积压的情绪可能以更危险的方式爆发。
庆幸的是,目前国内社会氛围相对还算尊重。只是这两个案例提醒著,经济与民意是绑在一起的。如果很多人普遍觉得“看不见未来”,各级的经济效益没有改善,任何政治口号都无法换来真正的稳定。
同时,适时保持政府与人民的健康对话,比压抑更能守护稳定。社交媒体或许吵杂,却是民意的重要出口。只是,如何守护言论空间,避免放任仇恨,则是大家都要学习的功课。
这个时代的民主,很难做到“人人都满意”,但老话一句——即便我不认同你,我仍容许你把话说完。对我来说,民主的价值还是不该由暴力来验证。
真正的进步,是能在差异中持续对话,在愤怒中保留理性,在失望中守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