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回顾了25年前的科网泡沫,揭示了当前市场中”高Beta狂热”所蕴含的风险。历史的教训是清晰的:在投机浪潮退去后,追逐高风险的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这引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风暴来临,我们的资产该如何避险,甚至逆势增值?

今天,我们将从”问题”转向”答案”,探讨一种在动荡时期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拥抱”低Beta”及其他防御性因子,构建一个真正能”抗震”的投资组合。

无聊的胜利

当人们都在为高Beta股票的飞涨而欢呼时,低Beta资产往往被视为”无聊”的代名词。它们波动性小,走势平稳,在牛市中常常跑输大盘。然而,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历史不会说谎。从2000年3月市场见顶到2003年复苏期,当高Beta股票组合一泻千里时,低Beta股票组合不仅成功抵御了熊市的冲击,还实现了正回报。如果把视线拉长到1998-2003这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低Beta组合的累计回报率高达+35%,完胜了高Beta组合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2%回报。

在熊市中更小的回撤,意味著你在牛市复苏时能以更高的起点出发,最终实现更优的长期回报。这正是”抗震”组合的核心价值所在。

构建”抗震”组合的四大关键因子

当然,一个强大的防御性组合,不仅仅依赖于低Beta这一个因子。就像执教一支球队,你需要一个由多名优秀队员组成的强大阵容。历史数据显示,在科网泡沫破灭后,具备以下特征的股票表现尤为出色:

低Beta(Low Beta):这是”抗震”的基石。选择那些业务成熟、现金流稳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公司,它们通常具备较低的Beta值。

价值导向(Value):当泡沫破裂,投资者的幻想被现实击碎,他们会重新拥抱那些有形资产和扎实基本面的公司。数据显示,在2000-2003年,估值最低的”深度价值股”(Deep Value)表现远超估值虚高的成长股。这意味著寻找那些市净率(P/B)或市盈率(P/E)较低的公司,在动荡时能提供更强的安全边际。

小市值(Small Cap):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反直觉的发现。在科网泡沫期间,市场由大型科技股主导。然而,当这些巨头崩盘时,资金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市值最低的一批小盘股,在整个1998-2003周期中,回报率超过了惊人的200%!而市值最大的公司组合,在同一时期却是亏损的。这表明,在大型股泡沫破灭后,优质的小盘股可能成为市场的避风港和新引擎。

高盈利能力(High Profitability):当”故事”不再值钱时,”盈利”便成为王道。那些拥有持续、稳定盈利能力的公司,在熊市中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它们的股价或许不会暴涨,但坚实的业绩为股价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整个周期中,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组合稳健上涨了15%,而盈利最差的公司则下跌了21%。

今日的行动?

综合以上历史经验,一个”抗震”的投资组合,应向低Beta、价值、小市值和高盈利能力的股票倾斜。这是否意味著要你立刻清仓所有”七巨头”股票?并非如此。构建投资组合的核心在于平衡与多元化。关键的行动步骤应该是:

第一步:评估风险暴露。 检查你的持仓,评估是否过度集中于少数几只高Beta、高估值的科技成长股。诚实地回答自己:我的投资组合能否抵御一次20%以上的市场回调?

第二步:逐步再平衡。 考虑将一部分利润从高风险资产中转移出来,配置到具备上述四大防御特征的领域。例如,增加对优质价值股ETF、小盘股指数基金或高股息、稳定盈利公司的投资。

第三步:保持耐心和纪律。 防御性策略的价值在于长期。在市场狂热时,它可能会让你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短期跑输指数。但当市场逆转时,它将保护你的资本,并为你提供抓住下一轮机遇的弹药。

投资的艺术,不在于预测市场的顶和底,而在于构建一个无论在何种天气下都能航行的坚固船只。通过回顾25年前的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高Beta狂热的危险,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穿越风暴的路线图。

低Beta、价值、小市值和高盈利能力——这四大因子共同构成了”抗震”组合的支柱。在当前这个与历史高度相似的路口,主动调整你的投资阵容,未雨绸缪,或许是每一位审慎投资者都应该做出的明智选择。毕竟,真正的财富增长,源于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能够行稳致远。
 

林卓锋

作者是知名跨国投资平台的董事。 在金融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卓越经验,其中包括在香港一家上市的国家级金融企业担任董事长达十年之久。 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谵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经常在多家区域内的知名大学授课,并为东南亚的电视与电台广播节目提供深入的评论,也为香港和东南亚的报纸撰写每周专栏。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