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至13日,2025年东盟AI峰会在吉隆坡盛大举行。作为东道主,马来西亚企业与政府在这场区域级科技盛会中火力全开,释放出一连串重量级消息。若你错过了现场,这里就是五大“必须知道”的亮点。
1. YTL ILMU——首个大马自研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首相安华亲自为“ILMU”揭幕,这个由杨忠礼机构属下YTL AI Labs与马大合作研发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理解文字、声音、图像,且完全在本地训练,保留数据主权。YTL称,ILMU在马来语理解任务上打败国际大厂模型,还计划9月16日让公众试用“ILMUchat”。更重要的是,他们与MDEC推出加速器,为本地初创提供免费AI算力与技术支持,目标是打造属于马来西亚的AI生态。
2. 国家云计算政策(NCCP)发布
通讯与数字部在峰会第二天推出《国家云计算政策》,这是马来西亚“云优先”战略的蓝图,旨在推动公共与私人领域全面拥抱云端,加快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技术基础建设,更是AI发展的地基——没有稳定、安全、弹性的云,AI只是空中楼阁。数字部长也强调,基础设施要与人才培养同步,否则再好的云也只是摆设。
3. 华为东盟AI生态计划落地马来西亚
华为宣布未来三年在马来西亚培训3万名AI人才,并扶持200家本地AI合作伙伴。这是马来西亚吸引外资和技术的重要胜利。计划涵盖大学、企业、政府合作,让本地开发者可直接接触华为的云与AI平台。
4. AMD捐赠十万GPU云算力小时
美国芯片巨头AMD为马来西亚研究人员与开发者提供10万小时GPU云计算资源,免费使用。对于缺乏高性能算力的初创与学术团队,这是一份“及时雨”。在AI领域,算力就是生产力,AMD此举降低了创新门槛,让更多马来西亚人能参与到前沿AI研发。
5. 东盟AI安全网络——马来西亚领衔区域治理
东盟秘书长宣布,将成立“东盟AI安全网络”,由马来西亚牵头,预计2026年初正式运作。这个平台旨在推动成员国在AI伦理与安全上的协作与标准制定。马来西亚借此在国际AI治理话语权上更进一步,既是技术竞争,也是价值观输出。
小结:马来西亚AI版图初成形
从本地研发的ILMU,到国家政策、国际合作与区域治理,马来西亚在AI赛道上正全方位布局。硬件、软件、政策、人才,一个都不缺。未来几年,成败在于能否把这些高调的宣布,落到实处——毕竟,在AI时代,发布会的掌声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