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马来西亚政坛频频出现国会议员跳槽的现象,引发社会不满。虽然反跳槽法已在2022年生效,但不少人认为该法的效力有限,因此主张引入罢免机制,让选民有权在必要时罢免议员。
不过,现任政府似乎未就此议题持续推进。适逢台湾近期的大罢免,除了观察其政治动态,我们也可借机检视台湾罢免制度的运作,作为我国未来改革的参考。
台湾的罢免流程
台湾的罢免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提议,由该选区选民提出罢免案,提议人数须达到原选举选民总数的1%。
第二阶段为联署,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取得不重复于提议人的选民联署,人数需达到原选举选民总数的10%。以立法委员为例,联署期限为60日。
选举委员会在收到联署后,会在40日内完成审核。若审核无误,罢免案就成立,并且需在20至60日内举行投票。
投票结果必须同时符合两项条件才能通过:第一、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第二、同意票达原选举人总数的25%。
罢免成功后,被罢免人即会被解除职务,并在四年内不得于同选区参选相同职务,但可转往其他选区参选。若罢免失败,则在该任期内不得再对同一人提出罢免。
门槛的作用与影响
罢免制度的门槛设计,是为了避免罢免投票被轻易发动,造成政治动荡。理论上,前两个阶段的门槛不算高,只要有一定民意基础或政党动员,就可能跨越。然而,台湾近期的大罢免案显示,这些门槛确实发挥了过滤作用。
本次大罢免,最初共有52件立委罢免提案,其中34名国民党籍、1名无党籍(泛蓝)、17名民进党籍。最终有2名民进党立委的罢免提案不通过。
接著经过联署阶段后,仅有31案成立,全部是国民党籍立委。从提案到罢免投票,共减少了40%的案件。
最后就是罢免投票。在7月26日,24名进入投票阶段的立委,全数罢免失败。虽然有7案的同意票超过25%门槛,但在所有案件中,不同意票都高于同意票。从目前的氛围来看,8月23日的7个罢免投票应该也难以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罢免门槛几年前曾降低过。原本的法规除了要求更高的提案与联署比例,还设有投票率必须达到50%的要求,这让被罢免者只要号召支持者不投票,就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2016年修法后虽然降低了门槛,但在修法后到大罢免前的三个立委罢免案中,也只有一案成功,可见罢免依然不易。
对大马的启示
从台湾的例子可见,罢免制度的成效与门槛设计息息相关,其中牵涉许多细节。尽管台湾的法律并非完美,但是如果未来大马要推动罢免相关的法案,仍可以将台湾的例子纳入分析。
此外,罢免不同于一般选举,不是从多名候选人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而是要决定是否罢免一个人。因此罢免往往建立在对该议员的反感甚至敌意之上,是一种负面动员。
在马来西亚多元族群政治格局下,罢免制度的设立,是否会加剧社会分裂、陷入报复性政治循环,都是我们必须谨慎评估的风险。
因此,若我国未来要推行罢免制度,必须在“保障民意”与“维持政治稳定”之间取得平衡。门槛设定、程序安排和防止滥用的机制,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