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评论,作者试图揭露一些“打著民主旗号的人”的虚伪,批评他们在不同事件上采取双重标准。文中列举了一些例子,试图把“民主自由”描绘成一种自相矛盾甚至虚伪的立场。然而,这些论点很多都经不起推敲,值得深入分析。
民主的双重标准?
首先,是常见的“西方双标”指控。文章以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为例,批评她在香港反送中与美国国会山庄骚乱事件上的不同立场,认为她支持香港示威者占领立法会,却谴责特朗普支持者冲入美国国会,对于同样的暴力事件采取不同标准。
但这种比较其实忽略了最根本的背景差异。香港的示威者是在威权体制压迫下,为了捍卫法治和言论自由走上街头,抗议的是日益收紧的政治空间。而美国国会山庄事件则是因为选举输家不愿接受结果,煽动支持者冲击民主制度。这两起事件的动机、体制背景与本质都截然不同,不能只看表面行为就一概而论,更不能为了证明“民主阵营很虚伪”而牵强类比。
文章也提到西方在国际冲突中的“选择性立场”,例如支持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却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实际上,西方国家内部对这些冲突也并非铁板一块。以色列对加沙人权的侵害在欧美多国引发了民众抗议,不少政界领袖也公开予以谴责。西方民主社会的多元意见和公共辩论恰恰说明,民主制度允许不同立场并存,不是一个统一口径的宣传机器。
糟糕的台湾民主?
其次,文章还批评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就能阻止你发声”,并以台湾网红馆长与艺人钟明轩因言论引发争议为例。但问题是,他们真的被政府禁止发声了吗?是否有因为发表意见而遭国家惩罚?如果没有,那说明他们依然享有言论自由。在民主社会中,言论自由不等于免于批评的权利,反而需要接受舆论监督与反驳,特别是针对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如果认为舆论批评违法,他们也可以提告,保障自己的权利。
此外,文章还提到台湾总统赖清德“操弄司法”、“发动大罢免”等指控。这些说法不仅缺乏具体证据,也容易误导公众。如果指的是柯文哲的相关案件,其起诉书内容可在网络上找到,民众与媒体也可以充分检视司法程序是否公正。如果真的有司法不公,台湾也有相应的救济机制与监督体系。至于罢免案,更是法律赋予选民的权利,任何政党都可以依法推动罢免,如果自己推动失败,责任就不应归咎于他人。
民主没那么好,但是其他更糟
无可否认,民主社会中也会存在矛盾与伪善,有些人可能确实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一致立场。但指出这些问题,应以事实和理性为基础,而不是片面截取讯息、放大偏见,甚至用嘲讽和标签来否定西方民主理念。
在当前价值观对立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公共讨论中乱带风向的言论。把支持民主的人一概视为虚伪,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讨论,反而会误导社会舆论,使本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讨论变得情绪化。
民主并非没有瑕疵,但民主能让大众针对各类问题进行讨论与批判,最终让民主自我修正,这是很多体制缺乏的特征。要检验民主自由的价值,不是靠标签化的批评,而是靠更深入的理解与更严谨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