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从独立到今天,一共出现逾百个政党,但能够维持生存长久一些的倒没有几个。
在马来亚独立前后(1957年)就已经有政党存在,而且路线也分明。比如1930年成立的马共,是一个激进政党,并与国际共产组织有联系,因而被归类为左翼社会主义政党。
在这之后,由于英国人的“开明思想”,允许各式各样的政党成立,如1945年成立的马来国民党;1948年自我解散的马来亚民主党;1946年成立的巫统,及同年成立的国大党。而后因为不同派系和思想的出现,也就引发英国对走偏激主义的政党给予监视。因此在1948年后,又有下列的政党被禁,因为英殖民政府不允许有鼓吹民主斗争的政党超越了底线,例如在1948年查封马共,是因为英人认为马共是走非民主的革命政党。还有马来国民党也在1950年被查封,英国指责它走左翼路线。
换句话说,自1948年之后,马来亚的政坛基本就被“漂白”了,政治气候因之变成讲求民主与议会斗争。于是在那个年代又成立了较为温和的政党,比如劳工党(1951年)、人民党(1955年),较后又于1957年组成的社会主义阵线,虽然标榜左翼路线,但并不鼓励暴力斗争。也就在宪制斗争范围内得到群众的支持。
另一方面,属于右派,而且也是主导政权的巫统(1946年)、马华公会(1949年)及国大党(1946年)也在1954年促成了三党联合阵线,取名为联盟。于是马来亚的政治斗争又热闹起来了。
不过,在当时出现的其他政党已有性质上的不同,例如已经加入马来西亚的人民行动党成为主要政党之一,而伊斯兰党在1951年从巫统分裂出来后自成一格,在东海岸扎根。
不幸的,在1969年的大选后爆发“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议会也终止了两年后才重开。
当1972年政局比较稳定后,国家又转入另一个方向发展,起因于1969年劳工党号召杯葛大选,于是其他反对党应运而生,它们走著与社阵不同的线路。但因为民心不满,也就借1969年的大选投给反对党一票,结果出现新旧政局对峙的局面是意想不到的。
政局大变化
话说在70年代的大选后,联盟决定扩大改组,在1973年,联盟扩大改组为国阵,除了原本的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的三党合作外,还吸纳了更多的政党加入,一共有9个政党合作,包括民政党(民政党在1969年大选时以胜利的姿态执政槟城州政权)、人民进步党(由DR及SP辛尼华沙甘领导)、伊斯兰党(在丹州与巫统合作政府,但后来又获得中央委任两名内阁成员)。
与此同时,砂拉越的人联党也加入国阵,整个形势不再分为左右派,而是右派的归国阵,走中间偏左的则归反对党阵线。
经过这一轮的洗牌,政局的大变化就在其中。在国阵联合政府下,马华不再“一枝独秀”,而是要顾及民政党及人联党的感受。这一结果也在后来演变成马华与民政党的暗战,直到2018年国阵败选失去中央政权后,民政党退出国阵,其与马华的争执又告停止。
然而,2022年大选无一党独大下,希盟和国盟旗鼓相当,希盟最终在国阵和东马政党支持下组成了团结政府。这也意味著东西马进入新一轮的分划权力,东马要求比过去更多的权力与利益。
西马半岛马来政治的分裂,也造就了小党派的涌现,如斗士党,至于近日成立的“心民党”(Parti Hati Rakyat)虽走多元族群政党路线,以团结国民,不分种族和宗教为宗旨。但领导层名不见经传,除了主席陈思源原是马青署理总团长外(1990-1993),其他领导人也就只有黄士春及柯淑华可能在华社里还有一些人知悉。因此心民党能带来多大的冲击?无论如何,过早评论心民党是有欠客观的,就看其下来的表现再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