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府官方GAMMA门户网站,目前马来西亚一共上线了282个政府手机应用程序,由120个不同政府机构分别开发和维护。这一数字一方面说明政府在数码转型方面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的系统碎片化。
各单位在开发移动应用时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功能重叠、资源浪费。基本如用户注册、身份验证、电子钱包等,每一个应用几乎都在重复投入开发。此外,大量应用的下载量非常有限,许多甚至少于一千次,却仍需持续维护,耗费公共资源。这不仅让政府承担了不必要的预算负担,也给人民带来了操作上的不便——为不同服务反复下载不同应用、重复注册和验证,最终得到的是体验不一、标准不一的数码服务。
反观其他国家,早已著手打造统一的政府超级应用程序。新加坡的LifeSG,凭借SingPass统一身份登录,整合了逾两千项服务;印度的UMANG,基于Aadhaar国家数码身份系统,横跨中央与地方服务;菲律宾也推出eGovPH超级应用程序,逐步简化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点:政府服务不再依靠单一、孤立的应用,而是通过统一的入口,实现一站式服务接入。
值得肯定的是,马来西亚政府正在迈出关键的一步,即以MyDigital ID为统一身份平台,为将来整合服务奠定基础。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行政效率与国民体验提升的核心所在。
一个统一的政府超级应用程序,对马来西亚而言有著多重意义。首先,它能大幅减少跨机构重复开发所产生的成本与资源浪费;其次,有助于塑造一致且专业的用户体验,提升公众对政府数码服务的信任度;再者,它也为小型程序(Mini Program)模式铺路,类似于中国的微信小程序或印度的India Stack,为民间开发者参与公共服务生态提供空间。
在技术层面,当前的超级应用也体现了几项值得关注的亮点。其一,该应用采用了Malaysia Government Design System(MyDS)统一设计标准,使界面风格在不同部门之间保持一致,有效避免某些界面过于陈旧、而另一些过度花哨的落差。其二,采用Flutter跨平台开发框架,提高了开发效率与维护弹性。其三,据观察,此应用虽在视觉上略带MySejahtera的影子,但实际上应由国家数码局(JDN)内部团队独立开发,采用完全不同的技术架构。这显示政府逐渐具备独立开发核心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国家在数码基础设施上的自主性。
真正令人期待的,是接下来的开放策略。如果政府能进一步开放API与SDK,建立类似新加坡tech.gov.sg 开发者平台的生态体系,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基于政府服务接口开发功能模块,那么这款超级应用的未来将不止于“整合”,而是“共建”。让公共服务成为全民参与的数码平台,将是我国数字转型的重要分水岭。
从282个各自为政的政府应用,到一个统一、稳定、可扩展的国家级平台,这场转型虽然来得迟了一些,但仍不失为一场值得支持的系统性升级。如何从技术、政策与制度层面推动“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的协同整合,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