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平静在上周被骤然打破。当市场还在消化欧洲央行(ECB)自一年前结束加息周期以来的第八次降息时,瑞士、瑞典和挪威三国的中央银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继宣布降息。这一连串出人意料的举动,如同一道道打开的流动性闸门,不仅搅动了全球汇市,更凸显出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路径上的巨大分歧——一边是欧洲大陆的"开闸放水",另一边则是美联储的"袖手旁观"。

这背后,究竟是全球经济即将滑向深渊的预警,还是大国央行间一场心照不宣的政治博弈?

欧洲的预防性"自救"
瑞士国家银行:作为首个将利率降回零的主要央行,瑞士的行动最为激进。其背景是该国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陷入技术性通缩。强势的瑞士法郎虽然是避险天堂的象征,却也扼杀了出口并输入了通缩压力。瑞士央行的降息,是一场对抗通缩的必要之举。

瑞典中央银行:瑞典克朗在2025年上半年一度成为G-10货币中的佼佼者,兑美元升值高达15%。强势货币有效地抑制了输入性通胀,但也让本已脆弱的经济复苏"熄火"。在通胀压力缓解后,瑞典央行果断选择再次降息,为经济注入更多活力。这是其本轮周期的第七次降息。

挪威中央银行:挪威的降息则最具戏剧性,完全出乎市场预料。尽管其核心通胀率仍有2.8%,但央行已将明年的通胀预期从2.7%下调至2.2%。这表明,挪威央行正在进行"抢跑式"操作,宁愿现在行动以规避未来更大的经济下行风险。

这三场降息,虽然节奏和背景不尽相同,但共同描绘了一幅欧洲经济的脆弱图景:财政与货币双重刺激效应正快速消退,叠加乌克兰战争的持续影响以及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欧洲的决策者们正试图通过抢先宽松,为经济筑起一道"防火墙"。

美联储"按兵不动":经济数据还是政治考量?
与欧洲的"急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美联储在此轮议息会议中选择按兵不动,维持利率不变。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美国的通胀数据依然具有粘性,劳动力市场虽有降温但依旧稳固。然而,一个六年多前的旧事,在2019年8月27日,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的比尔·杜德利(Bill Dudley)在彭博专栏中公开呼吁,美联储不应通过降息来抵消特朗普政府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不应为特朗普护航",提供了另一个耐人寻味的视角。

如今,六年过去,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特朗普对全球贸易的强硬立场依旧,而美联储的"按兵不动"是否也掺杂了类似的政治考量,避免被视为在为现任政府的政策"背书"或"买单"?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在全球经济联动日益紧密的今天,一家央行的决策很难完全脱离政治和地缘格局。美联储的"定力",既可以解读为对本国经济数据的负责,也可以被视为在全球政策博弈中保持战略独立性的一种姿态。

全球货币政策貌合神离: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
除了美联储,英格兰银行虽然也维持利率不变,但其内部投票结果(6-3)比预期的(7-2)更为鸽派,暗示了未来转向的可能。而日本央行则继续在自身的泥潭中挣扎,通胀与增长的两难困境让其动弹不得。

至此,一幅全球货币政策的"分裂图"已然成型:
欧洲阵营:以瑞士、瑞典为代表,果断开启宽松周期,应对通缩和衰退风险。
美国阵营:坚持"数据依赖",保持高利率,态度强硬。
摇摆与观望阵营:以英国为代表,内部出现分歧,立场开始软化。

这种"貌合神离"的局面,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欧洲的降息潮是否会加剧全球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美联储的"高利率"又能维持多久?如果全球经济真的因贸易摩擦和需求放缓而再度陷入衰退,届时各大央行是否还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

全球经济这艘巨轮,正航行在政策分歧与衰退风险的迷雾之中。欧洲央行已经拉响了警报并率先调整航向,而美联储这位"舵手"的下一步动作,将最终决定这片水域是会风平浪静,还是会掀起惊涛骇浪。

林卓锋

作者是知名跨国投资平台的董事。 在金融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卓越经验,其中包括在香港一家上市的国家级金融企业担任董事长达十年之久。 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谵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经常在多家区域内的知名大学授课,并为东南亚的电视与电台广播节目提供深入的评论,也为香港和东南亚的报纸撰写每周专栏。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