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北亚与东南亚是美国关税战的重灾区?理由很简单,这些国家均长期在对美贸易中出现大幅顺差。之所以也与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及美国在二次战后的意识形态有关。
学术界一般认为,东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及随后的东南亚诸国均是偏重出口的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体。这些经济体会采用外向型出口战略的根本原因在于,要借用外力外需来加速本国的脱贫致富,而制造业则是追赶型工业化(catching-up industrialization)的不二法门。毕竟,这些地区是后起工业化地区,起步慢而且缺乏资本、技术、人材以及最重要的市场出路。
如果他们采取印度(1990年前)或南美洲的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好处是可以减低对外依存的风险,坏处是单靠本国市场与资本,增长潜能有限。如1990年经济危机前的印度,年均经济增长率不到3%被称为牛步增长率,可1991年开放后,增长率大增,以至在202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8兆美元/16.3兆令吉全球第五名,高于英国、法国等。若无意外,很快就会超越日本与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当然,这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而可以维持现有的增长势头。
至于南美洲国家,多数国家在1820年代便取得政治独立,可在发展战略上主要采取进口替代型,即本国制造所需的产品,而不那么依赖国际市场。不那么依赖国际市场的好处当然就是减低了国际依赖的风险;可由于本国技术、人才、资本或内需有限,其增长势头自然较缓慢,不能像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那么快速。
这里的关键因素是投资与出口,而这两者又是相互推动的。高投资推动了高出口,而高出口又拉高了高投资。1981-1996年大马能取得年均约9%的增长率便是靠出口与投资,这期间投资可占到GDP的30%或以上,而出口则呈现双位数年均增长。
只是问题是,这个投资与出口的主力是外资而非内资。外资如跨国公司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追求的是成本优势,如土地、电力、水力、人工的廉价供应。当一国发展到更高程度时,其土地、人工成本便会逐步上升,逼使他们再转移投资目的地。
其后果便是,高度依赖外资的经济便会放慢,甚至出现进口大于出口的贸易逆差和引发经济危机。1997-98年大马、泰国、印尼会出现金融货币危机,原因固然是多重的;但是外资转移阵地无疑是主因之一。
伸言之,出口导向国本身也知道这个弱点;只是却无法有效改变;而得继续用各种优惠条件留住或吸引外资,如提供低税或免税假期(即一定期间不必缴税)。也有国家干脆用低公司税(如新加坡与爱尔兰)吸引外资。有道是甘蔗没有两头甜,凡事有利也有其弊。东北亚与东南亚国会长期走外向型出口导向战略也与美国对其开放市场相关。
本来在二次战前,美国也是靠保护主义起家的工业化国家。由于人口与市场庞大,早在20世纪初期便已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其产出远高于德国与英国,只是战后资金充裕与产能过剩,及与前苏联陷入冷战格局,才逐步转向自由贸易路线,也任由本国企业自由对外投资,这个趋势在1980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时期更是加速进展,其后果之一便是加速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也日趋服务业化,特别是金融化。许多本来搞制造业的大型公司,其管理层也把经营重心转向金融化。这时期美国的企业管理界也盛行外包思想,主张企业应该专注于产品设计与行销,而把麻烦的制造过程外包出去。在这种思潮与时势的推动下,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自然加速进展。
大逆差
其后果当然是,制造业就业机会大减,且进口年年出现逆差。到2024年其贸易逆差甚至高达9800亿美元/4.2兆令吉之高。尽管美国在服务业领域出现约2900亿美元/1.2兆令吉顺差,可整体逆差还是颇大的,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
伸言之,特朗普政权有意逆转这个货品逆差趋势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逆转这个逆差也应有序地逐步进行,而不是大刀砍下,以求即时改善。这是个颇长时间来调整的失衡。再失衡是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欲速不达,反而致成不必要的损人未必利己的伤害。
对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而言,他们也需要进行调整,适时扩大内需,特别是大经济体如中国与印度。人口大国如中国与印度不可能长期依赖于外需来推动增长。他们早晚也得像美国一样依靠服务业与内需来推动增长,即便增长速率放慢也是必要的。
历史地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多是低速的,通过不会超过3%。这是因为他们起点高,潜能也大体用了七七八八。对中小型发展中国家如大马言,由于内需有限,而且家庭债务已高达GDP的80%以上(台韩泰更高),若要维持中速增长就得走开放型区域主义的发展战略。
国家规模越小,如新加坡越需要走抱团型开放区域主义才可能维持适度的增长。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双赢战略。东盟有6.3亿人口,其GDP也高达约3.6兆美元/15兆令吉,若能抱成一团,并不失为救人自救的出路;只是,由于各国各有其算盘,能否真正实现开放型区域主义(如欧盟)则是一大考验。
欧盟敢与美国对著干,其本钱便是靠整体交涉力量与市场规模。东盟诸国若被美国各个击破就只好对美国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