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旬,首相安华对俄罗斯展开访问,这是近20年来马来西亚领导人首次官访莫斯科。5月14日,他在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双方就一系列双边合作议题展开讨论。他在联合记者会上称俄罗斯是 "大马的好朋友" ,高度肯定俄方的热情接待。此行,安华寻求普京支持,希望加速推进涵盖食品科技、天然气、核能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计划,以深化马俄关系。普京则表示看好两国在天然气和核能领域的合资前景,并表态愿与马方拓展战略伙伴关系。
放眼全球,俄乌战争仍处于胶著状态,俄罗斯正遭受西方制裁与孤立。在此敏感时刻,安华选择高调访俄,势必引发各方高度关注。然而,若我们将视角拉回马来西亚,这趟 "向东靠拢" 的访问,或许更能看出安华政府在中美对抗格局下的外交焦虑与现实考量。
马俄关系升温:安华的平衡游戏
此次访俄,外界最常问的不是 "为什么现在去" ,而是 "为什么是俄罗斯" 。
答案并不复杂。马俄关系近年来在高层互动一向平淡,鲜少突破。然而,安华此行却获得俄方高规格接待,不仅与普京举行正式会晤,也出席了多边经济论坛。双方就重启直航航班、扩大经贸往来,以及在能源、核能、科技与军工领域的深化合作展开了实质性磋商。这一连串安排所释放的信号,耐人寻味。
马俄关系的回暖,反映出马来西亚在中美主导的地缘竞争格局之外,正积极寻求 "第三方合作伙伴" ,借由多边平衡策略,拓宽自身外交与经贸合作的可能性。这种 "向东看" 的外交姿态,不仅是对中国产业链延伸的延续,也象征著将触角延伸至另一 "东方强权" 俄罗斯,意图打造更多元的战略选项。对安华政府而言,这是一次突破传统的国际外交布局。
"向东看" 的双重动机:经济与政治
安华访俄的背后,既有经济上的现实压力,也有地缘政治上的策略盘算。
从经济层面看,马来西亚希望借由俄罗斯的天然气与核能技术,强化国内能源安全与能源结构多元化。与此同时,面对棕榈油与可可出口受限的困局,处于西方制裁 "孤岛" 状态的俄罗斯反倒成为潜在市场。安华更积极推动俄方在马投资高科技、航天与食品加工产业,以带动本地工业转型与技术升级。
从政治层面看,马来西亚长期奉行不结盟政策,但近年来因地缘政治关系愈发复杂。面向中国,安华积极发展双边经贸与区域安全关系;面向美国,安华政府刚刚派遣东姑扎夫鲁前往华盛顿,与美国财政部就新关税政策展开谈判。而今对俄靠拢,则再一次体现了安华 "左手握华,右手探美,肩上压俄" 的灵活姿态。
这种 "全方位、无敌人" 的外交战略,不失为马来西亚在夹缝中求稳的尝试。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在每一方都试图拉拢之际,马来西亚是否还能继续左右逢源,还是最终落入多面不讨好的窘境?
从MH17到舆论阴影:信任的断层仍未修补
当年震惊全球的MH17空难,如今依然是马俄关系难以回避的阴影。2014年,马航MH17客机在乌克兰上空遭击落,298条人命殒落,其中包括43名马来西亚公民。尽管多年来真相仍有争议,但俄罗斯长期被西方调查机构指为幕后涉事方。马来西亚历届政府普遍对此保持谨慎小心的立场,既不公开谴责俄方,也未曾在双边关系上展开实质追责。
安华此次在会晤中罕见地主动提及MH17课题,重申马来西亚对彻查真相以及追求正义的立场。据报道,普京当面承诺愿配合国际机构展开透明且全面的调查。但就在不久前,国际民航组织(ICAO)理事会裁定俄罗斯应为事件承担责任,而俄方却拒绝接受,批评调查带有政治偏见,这无疑为普京的表态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安华在与普京互动时的轻松语调也遭到一些批评。部分反对声音质疑他在如此沉重议题前显得过于轻松,与普京笑语交谈的画面,是否忽视了受害者家属至今未解的哀痛。这类质疑显示,安华政府需更加明确交代本次访问的原则底线,以回应国人关切。即便安华已强调马来西亚会继续追求公正的调查和司法程序,并没有因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义立场。如何在务实外交与维护正义之间取得平衡,将考验安华的政治智慧。
结语:多边平衡须以大马利益为先
此次安华访俄,在经济上确有潜在红利,在外交上也成功打破常规,展现了马来西亚 "多边平衡" 的外交定位。然而,在中美俄这些大国之间的 "三角拉扯" 里,小国的平衡外交之术很容易陷入不进不退的外交尴尬处境。
我们当然希望马来西亚能在复杂的全球格局中坚持自主并守住底线。既不被中国的情绪绑架,也不盲目迎合西方的道德叙事,更别为俄罗斯战狼式的外交背书。
真正能够决定国家未来的,不在于我们倾向哪一方,而在于我们是否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锚、民意为基、原则为舵,坚定地站稳在自己的立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