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主张对多国商品加征关税,此举乍看之下如同单边主义的回潮,实则延续他对中国所采取的强硬政策方针,进一步加码前任期的关税制裁、科技围堵与外交施压。这些动作虽广受批评,却清晰传递出两个讯号:一是迫使他国调整政策,为美国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全球环境;二是向中国释放警告——美国依然是主导国际秩序的核心力量,挑战者难以无代价而行动。

对于一个人口仅占全球不到5%,却掌握超过全球三分之一消费市场的霸权国家而言,这类策略虽霸道,却合乎其国家利益计算的逻辑。放诸国际政治现实,任何国家若处于同样地位,恐怕也难以比美国更节制。

然而,对于处于大国竞争夹缝之中的中小国而言,问题不在于美中孰善孰恶,而在于如何审慎权衡利害,以避免遭殃。马来西亚与美中皆有深厚经贸连结,又地处地缘战略要冲,更须以务实稳健的态度处理外交关系。

遗憾的是,当前我国舆论场上,部分声音过度情绪化,对美国充满敌意,对中国则寄予过高期待,误认中国已有全面抗衡美国之力,忽略其制度风险与经济压力。这种判断失准,若渗透至政策层面,恐导致战略误判,自损其身。

更应警惕的是,马来西亚将于2025年出任东盟轮值主席国,若政府试图借由领导东盟集体表态、针对美国发出民粹化的反对声音,以巩固其国内政治正当性,不仅无助于本国外交利益,还可能使东盟陷入进退失据的局面。选民与公民社会宜以更高标准检视外交言论,不宜因短期激情而忽略长远利害。

历史经验证明,东盟内部缺乏制度整合,一再限制其在国际场合上的集体效能。2012年柬埔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东盟因对南海问题意见分歧,首次无法发表联合声明,暴露内部分歧。又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期间,东盟成员国立场不一,亦反映出其经贸整合尚未成熟。由此可见,若强行以“集体”之姿与美国谈判,不仅可能凸显东盟内部不协调,更将削弱其在国际社会的公信力。

作为即将担任主席国的马来西亚,应展现灵活稳健的外交智慧,在推动区域合作的同时,也必须顾及每个成员国的多元利益与对外关系。在美中角力日趋激烈之际,我国应致力于维持东盟“不选边”与“中心性”原则,避免被误认为集体反美或亲中阵营,从而陷入不必要的地缘压力与经济风险。

外交政策本质上应以国家利益为依归,而非服务于内政民粹;区域战略更不该成为政党政治操作的工具。若安华政府真有意让马来西亚“重返国际舞台”,应跳脱口号式主权言论的局限,采取务实多边主义的战略部署。唯有如此,方可确保我国在动荡不安的国际秩序中站稳脚步,亦有助于引导东盟发挥其本有潜力,而非沦为大国博弈中的工具。

庄国文

立志翱翔物理界的小飞侠。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