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亚亦君令补选投票结果揭晓,国阵候选人莫哈末尤斯里获得1万1065票完成守土大业,来自国盟的伊斯兰党候选人阿都慕海敏,以及社会主义党候选人白华敏,分别以6059和1106票落选。
落选的伊党和社党以投票率低来解读选举成绩。伊党为了铺陈败选理由,一方面自辩称游子选民没有返乡投票,拉低国盟的整体表现,另一方面揶揄巫统达不到1万8000得票目标,说明选民不认同团结政府三年的施政表现。社会主义党表示,此次亚亦君令补选所得的1106票比586票增加一倍以上,若非年轻人参与度低,否则社党得票会更高。
事到如今,投票率低已经成为政党败选的主要理由,而造成投票率低的罪魁祸首乃是最没有政治发言权的选民。
社会主义党是第三势力的小党,白华敏能够在58%投票率之下增加得票确实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战绩,毕竟国阵和国盟两大势力都面临选票流失的危机,唯独社党在这场三角战中有成长的确很不简单。所以,即便社党指出年轻人投票率低可以说是一种鼓励而非究责,冀望年轻人尤其非马来选民,在来临各场选举寄托第三势力。
可是,身为最大在野党的国盟/伊党,其领袖口中的投票率低完全是指向对选民究责,归根究底,国盟拒绝面对政治现实,伊斯兰党不愿承认马来选票流失又得不到非马来选民好感的困境。投票率低是国盟/伊党自我否定的政治论述。
国盟的自我否定来源于了无新意的选举策略,以及几近僵化的领导班底。以非法养猪场为例,伊党副主席兼峇眼色海国会议员依德里斯阿末,带著团队连续好几天炮打霹雳州政府,指称亚亦君令选区外围甘榜波(Kampong Poh)的养猪场违反各项条规,特别是外泄的猪粪酿成美罗河污染,大力批评霹雳州政府在这起事件毫无作为。整个议题攻防的过程中,伊党表现得相当专业,甚至派人到美罗河取样进行化验,可是,伊党选择非法养猪场议题作为主旋律本就是个错误,再怎么专业也没有意义。
何以是个错误?亚亦君令是典型的混合选区,虽然伊党没有直接将非法养猪场塑造为族群宗教之争,在整体观感上却会给人一种正常发挥的模样,认为伊党的真正意图就是炒作族群宗教对立,进而将华裔选民推向国阵和社党,到最后只能把希望放在仰赖马来选票。
更严重的情况是,伊党大肆炒作诸如非法养猪场等意在满足马来社会的课题,4月26日公布的结果显示,伊斯兰党在20个投票区只拿下1个马来选民为主的投票区,另外9个马来选民比例占60%以上的投票区被国阵巫统全数攻下。可见,如果伊党的重心摆在经营跟巩固马来选票,那么,伊党在亚亦君令是一次双输——拉不动外地的马来年轻选民,挖不走巫统的基层选票。
国盟将由盛转衰
另一项策略失误是出自于候选人。事实上,近期国内政治局势发展并不完全是团结政府利多,各地马华基层纷纷转投国盟是伊党理论上可善加发挥的课题,伊党可以推派宗教色彩较淡、专业社经背景、谙中文的政治素人参选,设法挖角马华和国大党基层,扩大土团党和伊党在非马来社群的存在感,而不是提名宗教师领袖,跟政治资源丰富且获得希盟支援的国阵开启伊斯兰化竞赛。
假定国盟持续以投票率低掩盖自身的短处,或者如吉打州大臣沙努西般,自以跟2022年大选相差800票感到满意的话,继续不断地自我否定唯有令国盟的政治底气走向衰退、弱化,马来选民“吃腻了”国盟的老调重弹,华印裔选民“被迫”放弃国盟作为希盟的替代选项,长期下来可能步上当年国阵由盛转衰的老路。甚至土团党和伊党的故步自封反而进一步加速希盟与国阵的联手角逐第16届大选,双方趁著国盟气势虚弱之际,动用国家机器和政府资源介入选举,从而收复各自的失地,拿回在2022年大选转手给土伊两党的国州议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