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州原任巫统籍亚亦君令州议员依山沙鲁丁因心脏病发不幸离世,遂使得亚亦君令于4月26日进行补选。
这场三角战的补选里面,巫统委派宗教师背景的尤斯里负责守土,国盟伊党推举同样有资深伊斯兰学术背景的打巴在地人慕海敏出战,第三势力自居的社会主义派出律师出身的印裔女将白华敏(前称峇娃妮),决定要在国阵、国盟的双雄交锋中分食非马来穆斯林选票。
选委会较早之前表示,4月26日亚亦君令补选有望达到70%投票率,可是,从过去几次补选情势来推测,以及综合选区样态和全国政治走向看,此次补选的热度预计不会太高。
首先,亚亦君令的马来选民大约51%,华裔选民21%,印裔选民和原住民分别约14%跟9%,该选区以年轻选民为主,20个投票区(PDM)中有10个是年龄层介于18到30岁青壮年选民比例超过20%,根据媒体报导,亚亦君令以农业为主,市区有少数的小本经营,常年为人口外流所扰。盘点下来,亚亦君令的选区生态跟新古毛、双溪峇甲和马哥打非常类似,我们大可合理判断此次补选的投票率很难实现70%的水平。
混合区的另一个特性是族群投票动能不一,在国阵、国盟两大政党联盟主推马来穆斯林基调之际,犹如巫伊两党的伊斯兰化竞赛,马来选民的参与度定会比华印裔来得积极,假定投票率高达70%,不同族群的投票情形也会很不一样。
全国政治情势目前对团结政府比较有利,特朗普关税战、习近平到访和拜会东盟各国领导人都让安华独占媒体曝光,也因为中美贸易战开打,马来西亚深受其害,外部因素促使经济选民更倾向于安华和团结政府维持政局稳定,以致于国盟很难在此种氛围底下吹起民意反风,因此亚亦君令补选不会太过激烈。
除了环境因素促使选战氛围低迷,三个政党的策略也是促成这场政治交锋热不起来的原因。
先从巫统开始说起。国阵一贯的选举策略是以赢得议席为首要目标,因而对巫统候选人尤斯里德团队而言,多数票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守住亚亦君令。所以,巫统在补选开打就清楚表明以门户拜访的方式,到每个投票区接触选民,以便候选人下乡推销自己,及宣传霹州政府的肉桶承诺(选区发展),然后制定“责任区”,由巫统各州区部、青年团、妇女组和女青团协力,马华、国大党和希盟则专注在华印裔为主的投票区。
团结政府也设置“责任额”,要求各方达成动员目标。霹雳州务大臣沙拉尼声称,巫统放眼夺得18000张选票,换算下来,国阵负责催出9000名支持者,希盟桩脚需要拉出6000张选票给巫统,总体来看,巫统意在打一场聚焦政治资源和政党实力的组织战。
根据伊斯兰党决定派遣慕海敏来推断,国盟显然要中和巫统候选人尤斯里的宗教和在地色彩,将目标放在巩固马来选民基本盘。而且,慕海敏40出头,较53岁的尤斯里年轻,伊党方面冀望运用这项优势,延烧马来年轻选民对国盟的支持度。
华裔反感国盟
在议题攻防上,伊党挑选养猪场污染河流的问题,攻击州政府忽视穆斯林权益,此举势必令华裔选民对国盟更加反感,惟,养猪场有利于鼓起马来社会反团结政府的情绪,另一个焦点是伊党主席哈迪阿旺“投票比朝圣重要”的言论,掀开巫统与伊党的隔空交火,无论如何,这些论述或许打动不了华印裔和中间选民,但是绝对可以满足国盟与伊党支持者的胃口。
伊斯兰党这次的选举布局不在求赢,而是借机稳固该党在马来选票的主导性,如此一来,国盟也就很难被亚亦君令的华印裔选民纳入政治选项之一。
社会主义党固然是小党,也注定无法朝野大党厮杀中获利,但是,小党的优势在于包袱没有大党来得重,议题、论述和策略操作上有许多弹性空间,发挥这项优势提高讨论度。
关于社党在亚亦君令的部署,有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社会主义党的“起手式”到位。博得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和人民党的背书,形成第三势力汇流的情景。
第二个白华敏的团队采取“精准打击”,选择在华裔占比80%的南亚亦君令(Ayer Kuning Selatan)投票区蹲点,然后打出“票投国阵=票投阿克玛”的论述,以拉高华印裔对巫统的仇恨值,同时也令希盟感受到基本盘流失的危机。
第三个也是社党最成功的一招,白华敏率先公布个人财产,进而掀起媒体讨论,伊党候选人慕海敏迅速跟进公开个人财产,而巫统的尤斯里则以“已经公布过了”来应付媒体追问,在公布财产一事上,白华敏成功展现小党主导议题攻防的能耐。
然而,社会主义党还是重复不少小党的错误,例如更换市镇告示牌、设立邮政局、清理沟渠等等,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必须处理的民生问题,不可能在州层级的选举掀起讨论,况且,只有执政党可以解决这些民生疾苦,势单力薄的社党即便选上也无法兑现承诺。
4月26日亚亦君令补选,表面上看来没什么意义,毕竟国阵输掉这一席也不会动摇团结政府,而且国阵和国盟的选举策略趋于保守,候选人同质性高,双方也不打算争夺对方的票仓,虽然社党带动一些媒体焦点,但仍改变不了选情看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