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下还以为在拍《绝命总结站》(Final Destination)系列。”回想爆胎经历,朋友悻悻然说著。
当他开车从吉隆坡市中心回家途中时,一声空隆巨响,车子突然重心不稳,方向盘难以掌控,幸好当时车辆不多,让他可以顺利把车开到路边停下。一看,一支螺丝起子竟穿破轮胎,才让车子瞬间失控。
“如果当时我车速快一些,或者旁边有其他摩多或车子的话,搞不好当时就是个连环杀手,一下子把很多人卷入杀机。”他心有馀悸表示。
后来他沿著路走回事发地点,才发现地面上有个大坑洞,想必这支螺丝起子莫名插在里头,才让轮胎穿过而爆胎。
我尝试去寻找网络资讯,发现全国并没有相关数据,当时找到雪兰莪州有份报告指出,从2018至2020年间,共有149人因路面状况发生意外身亡。至于全国的纪录就要追溯到2000年至2011年间,全国共有840人死于因路面坑洞导致的交通事故.
这个不仅是出自车主对道路状况的单方面说辞,而是经过警方纪录认证的情况。甚至有报告指出,道路上的坑洞不仅导致自身车辆风险,还会波及其他道路上的骑士和行人。
因祸得福,透过这次朋友的意外,让我发现有用的资讯——假设你购买综合型保险,可以向自己的保险提出索赔,且不会影响无索偿折扣率 (NCD)外,若车子因为坑洞影响而受损,还可以向工程部申请索赔。
先要拍下车辆和有坑洞道路为证据,然后向警方报案,说明道路的名称、公里数、事件发生的日期和时间,填写索赔表及提供报案纸及照片后,保险公司将派他们的理赔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理赔师将确定所赔偿金额。
根据法律规定,公众与道路使用者可以对相关当局或政府提起诉讼,包括医药费、入院费和汽车维修费等,前提是受害者拥有强而有力的证据,证明伤势或损失是因为政府单位的疏忽造成。例如,如果公共工程局或高速公路公司因管理不善导致事故,受害者可向法庭申诉,寻求公道。
如果工程局拒绝赔偿,受害者也可以透过法律途径来继续追究责任。
别以为只是小小的一个坑洞,它可能毁了你的车或生命。毕竟高速驶过坑洞,可能损坏车辆悬挂系统、轮胎甚至排气管,进而导致车辆失控,引发严重车祸。如果道路没有妥善维修,这是公共工程局的管辖责任,受害者可向有关当局提出索赔,包括医药费、入院费和汽车维修费等。
当然,处理完这些索赔后,若发现危险的道路坑洞,与其得意能顺利绕开,不如再做一点事。
例如可通报相关部门 ,无论是市政局、公共工程局或相关单位举报坑洞问题,以尽快解决这个不定时炸弹,减少路上意外。若真的嫌麻烦,也可以拍照后上传到本身的社交媒体,我想透过现代社群的传播力量,绝对会让有关当局更快处理。
别以为车祸只是别人的故事。今天的幸存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受害者。当政府的道路维护速度赶不上破损速度时,我们能做的除了自我警惕外,勇于发声及要求当局履行应有的责任,才是等阻挡悲剧降临的更积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