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不少宗教场所,的确都有针对来访者之外表或行为设立指南。如说要求人们必须遮掩头发、腿部、肩部、身体曲线,或得脱鞋、脱帽;禁止喧哗、嬉闹、饮食、带宠物、拍摄、触碰圣物;或者引导人们如何进行一些活动,如烧香、礼拜、念诵、布施、祈福、算命、捐献等。

质言之,有关指南是有益、有利,乃至有必要的,即不但能避免来者触犯一些禁忌或准则,也能提供人们一些指示、引导、建议,免得因初来乍到而无所适从。虽说某些来者或对指南颇不以为然,惟也可选择不造访、不参与,反正就自己私下保持距离,尊重而不特意去质疑、批评、踩场、挑事即好。

其实,指南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有视相关场所之主事者的观念和态度而定。如近年来,不少华社的宗教道场其实都已不再有严格的著装要求,一些甚至也无须赤脚方能进入了。不过,也有部份道场开始走环保路线,禁止在特定范围(尤其室内)烧香和金银纸,某些甚至还出于慈悲理念或卫生考量而革掉了已延续多年的荤食供神传统。

总之,民间的宗教指南涉及的是相对平等、自由、开放、流动、宽松的权力关系,大体上接不接受、配不配合,在尊重指南制定者的“权限”和“领地”下,悉听访客之尊便,若不便就无须与之有所交际。这当中不仅访客可依情况而变化态度,实际上“掌权”的指南制定者也未必就一味死板、一意孤行,而是受时局和潮流影响,在不牺牲基本原则下不时作出调整。

然而,在某些社会,若宗教被升级至“官方”或“国家”的地位后,个中的权力关系就大不一样了。尤其当宗教已超越民间,成为政府的一环后,任何相关指南,就不太容许社会个体有足够的选择和谈判空间,以致多少被迫配合、遵循之,毕竟政府的指南是带著截然不均等的公权力而实施的。

更严重的是:某些社会的官方或国家宗教的成立,以及相应的对之赋权,乃不经民主程序,也不受民主制衡,遑论制裁的。这意味著相关指南的制定往往不需征询民意,迳直交由所谓权威敲定即可。而有关权威往往会自认“最懂”、“最正”、“最行”,若被民间质疑或挑战,还会勃然大怒,甚至出重手惩罚之,以杀一儆百。

某些人或会说:若觉得政府的宗教指南没道理、不友善,个人也可以不用勉强自己去接受、去配合,选择不与之发生交际即可啊?此话说得轻巧,但就像其他领域的政府指南那样,个人岂有那么容易可置身事外呢?况且一旦有了一个指南,也难保以后不会有第二、第三个、第四个,到最后甚至覆盖所有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和活动也。

综言之,民间和政府的指南实属不同层次,乃至不同性质的东西。由于涉及公权力的运用,后者实际上不应随便交由任何权威去单方面敲定和颁布,而是得经过民主机制的商讨,乃至辩论。惟问题是某些人就是坚信宗教乃超越民主,甚至超越人类的,无须向任何人交代,于是就变成很难搞了。

郑庭河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