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华人农历新年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庆典之一。通常圣诞节一过,商场便开始布置喜气洋洋的农历新年装饰。灯笼、春联随处可见,新年歌曲更是随处可听,庆祝规模虽然不比中国的春节,但节日氛围却丝毫不输。
还有一个与中国相似的点在于,中国因春节回乡而出现的超大量人口流动,已经被当成一个社会现象研究多年,并取了一个专有名词“春运”。马来西亚虽然没有春运,农历新年期间的人口流动也不容小觑。但是近几年来,马来西亚的人口流动似乎跟以往有些不同。
回乡过年的传统
我国在农历新年的庆祝方式上与其他华人社区相似,依然以家族团聚、祭祖、守岁等文化组成,围绕著“家”这个元素构成了浓厚的“年味”。回乡过年不仅是一种文化习惯,更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每一个游子不论身处何地,临近新年之时都会思考回乡问题。如果不是相隔千山万水,就算要塞十几二十个小时的车,都得回乡团圆。然而,近年来,随著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团圆”的方式,过年的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如今,在马来西亚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异乡或不同城市庆祝新年。一方面,许多年轻人不再一味坚持回家乡过年,而是邀请父母到自己奋斗和生活的城市一起庆祝,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春节氛围,实现“反向团圆”。另一方面,部分家庭选择在春节期间出国旅行,以更轻松和私密的方式欢度新年,避免传统习俗带来的繁琐社交压力。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传统的春节习俗,如走亲访友、摆年夜饭,虽然温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担。相较之下,旅游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让家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共度佳节,不受社交义务的束缚,享受更多高质量的家庭时光。
根据去年的报道,由于农历新年适逢学校假期,所以出国旅行的游客数量大幅增长,旅游团数量更是增加了30%。与此同时,马来西亚也迎来了更多外国游客前来共庆新年。由于我国对中国旅客实施免签政策,预计今年来我国春节旅游的旅客数量将比去年增长10%至20%,其中大多数选择自由行的方式。据上个月的报道,来我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中,约70%选择自由行,30%报名旅行团。这意味著选择全家人出国独自过年的游客,比跟著旅行团跑行程的游客更多。这种新年不回乡,反倒全家人离开故乡出去旅游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马来西亚。
出国、离乡也算团圆?
过去,大部分人都是从乡村进城工作,新年回乡也意味著可以从漂泊的城市回到温暖的家。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在城市里定居,甚至买房成家,更有许多人希望能把父母接到生活更便利的城市居住,也会更多鼓励长辈到城市与他们共度新年。再加上每逢新年,返乡潮带来的交通拥堵、火车票难抢、从西马返回东马过年的机票昂贵等问题让许多打工一族望而却步,选择出国旅行或者让父母来城市团聚,既能避开交通高峰,也让过年变得更轻松。
甚至有网民调侃说,出国的机票比回家乡的便宜。与其将大部分时间、金钱花费在年货、机票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预算用于出国旅游,创造新的家庭回忆。更别提回乡过年还要走亲访友、拜年、聚餐,参与各种乡俗活动,旅行则可以让一家人真正享受彼此的陪伴,不受外界干扰,在新的环境中享受只有自家人才有的团圆。
所以从整体趋势来看,随著全球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倾向于在新年期间选择多样化的庆祝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出国或者离乡。
那么不回老家过年,会不会失去“年味”?实际上,笔者认为“年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无论是回乡,在城市还是在海外一边欣赏异国风光一边吃年夜饭,重点在于家人的陪伴。笔者有位来自安顺的友人,就常说自己的父母辛苦一辈子把几兄弟养育成人,已经很多年没离开家乡。他每年都非常希望带父母到吉隆坡走一趟,去逛街、购物、做按摩,让他们好好放松一下。
笔者认为,这种体恤长辈、孝顺的感情,才是农历新年的最核心意义。把从单纯的“回家”变成了感情上互相理解和陪伴,才是真正的“团圆”。“团圆”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实现,只要家人能够开开心心的相聚,不论团聚的方式如何顺应时代变化都没有关系。
如今,选择回乡团圆仍然是最温暖的方式;但旅行过年或接父母到城市同住,也是表达孝心和团聚的新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只要家人在身边,不管是Chinese New Year 还是 Lunar New Year,新年的年味都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