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的路上,乡间道路两旁的凤凰木,在烈日中盛放红艳花朵——仿佛是为一年一度来丹中讲故事的“华教园丁”莫泰熙老师接风。依行学校传统,丹中高中学生在年中短暂跳脱上课、应考的日常,集体参与一门与成绩、与升学、与个人看似无关的“华教故事课”。在近乎与校外政治绝缘的中学校园内,曾领导华文教育运动并身受威权政府压迫的莫泰熙老师,将与一群自外于社会运动并“自然遗忘”社会抗争的青少年学生相遇。

自学生时代起参与抗争运动的莫泰熙老师,如何带领去政治化的一代年轻学生,重新认识官方教科书“刻意遗忘”和当代社会“自然遗忘”的抗争记忆?

当代青少年的特征之一是:低度政治社会化。近十年马来西亚青年指标(Malaysian Youth Index)呈现了一个普遍趋势,青少年缺乏政治参与和民主讨论,这种表现被评比为“非常不满意”。无论是关心、讨论或参与民主政治的面向,当代青年的整体表现低落,尽管他们拥有相对自由的发声平台和政治管道。在去政治化的社会趋势中,华教园丁走进校园讲华教故事的“记忆工作”,又能发挥何种影响?如何可能让青少年对陌生的抗争记忆感同身受?如何为当代公民社会创造民主动能,以抵抗伴随刻意遗忘而来的自然遗忘?

在校园组织一场华教故事课耗时费力。课表的重新编排之外,丹中师生还须空出时间做准备。学生在晚自习时间,分组上台报告丹中校史和华教故事教材的阅读心得。这些阅读材料的出版,莫泰熙老师是重要推手,包括《族魂的故事》、《希望火苗点点处》和《天风野火不曾灭——林晃升的故事》,其中两本书是峇株巴辖华仁中学学生受故事课启发,起而行动的集体创作。丹中学生读后一个个学习诉说他们所错过的抗争年代的华教故事,并练习写下个体与故事共鸣的集体情感。

一名高中二年级学生站上讲台分享了他的阅读心得:“我感受到林连玉先生为了华教付出的精神,就算被关在监牢里都想著为华教付出,华教可以流传到至今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不只是林连玉先生的付出,还有很多无名的先辈的付出才能成就现在的华教”。

抵抗遗忘

在升学为主的时间编排和去政治化的校园生活中,华教故事课从来不是一门正式课程——没有成绩、对升学无益、无助于考试加分——更不是用来背诵的历史课,而是一种无声抵抗自然
遗忘的记忆工作。

让中学生感受“活的记忆”,使青年世代与记忆中的各色抗争人群,在跨越时间的空间里相互连结起来,是华教故事课的特色。莫泰熙老师邀请了丹中两名历史科教师设计故事课,一谈“抗议大会与茅草行动”,二谈“白小八年抗战背后的故事”。与在场上百名学生相同,两名历史教师未曾参与过这两场社会抗争,莫泰熙老师是在场唯一的历史见证者。这两个运动故事,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历史试卷上,但却成为了丹中师生在当下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对老师而言,她们不断思考讲述抗争历史的教学方法与当代意义;对学生来说,他们被动地卷入了一个超越升学主义而比个人利益更巨大的历史时空。

大力推动华教故事课的丹中校长,则是为学生讲述“活的校史”。她分享了“林连玉精神奖”得主的故事——这些得主如何在历史困境中集结力量与资源复办丹中,后人又如何传承维系丹中的生存与发展。她细谈与学生最为亲近却疏离陌生的丹中校园记忆:林连玉精神奖得主郭彩兰校长奖学金的由来、复办丹中后各届董事如何前仆后继筹款兴学、以及校园基础建设上铭刻的众人姓名的象征意义。

在大礼堂诉说复办丹中的生活记忆,让学生从中见识到试卷外的人生选择题——校友毕业后选择归来领导学校发展的运动记忆——逐渐地感染董事、师生和全国各地民众为校筹款从不间断的爱校精神。

“如果你知道吉兰丹中华独中这段历史怎么走过来,你会感受到,我们现在享受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很多很多的有名无名英雄,默默在某个角落付出。可是那种精神面貌,我们能够怎样保留、传承、发扬?那种精神不容易啊。我讲故事的目的,是希望让你们‘感染’精神的力量。”莫泰熙老师的这段话,体现了讲华教故事即做社会运动,即在对抗自然遗忘、建构记忆共同体——让学生沉浸在运动记忆氛围中,身心感染上一代运动者的精神秉性。

莫泰熙老师自学生时代起参与社会抗争,他见证了独立建国后教育法令如何威逼利诱华校改制,及学生发动学潮抗议的群众力量。为了将丹中学生们拉回他记忆中的学生运动氛围里,莫老师用他高亢具穿透力的声音,高唱抗争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感同身受

除了谈教育法令及华校存续受压迫的困境,莫老师也向学生重现他与林连玉老师的对话情景——试图让学生感同身受林连玉老师六十岁高龄那一年被褫夺公民权后,却不愿离开马来西亚这片国土,持续在国内对抗同化主义政策的抗争精神。

三天的华教故事课来到尾声,丹中学生逐个上台分享所思所感。一名高二的女同学带著微微颤抖的声音,急促地说起她在华教故事课的自我觉察:“直到我听了莫老师的华教故事后,我开始发现到,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会关心周围的人。”她在这三天里不断反思自我、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连结的馈赠关系:“是直到莫老师的华教故事,我开始去思考,如果我成为了一个多语言的能力者,我能够回馈给华社、我的学校、华教什么?毕竟我接受了它的馈赠,我能够利用我有的这个能力,为它做一些什么?”

受到故事课的启发,这名17岁的学生的内心重新点燃了关心社会的热情:“所以其实是在听到了莫老师的故事过后,给我很大的启发,有点重拾我以前会去思考周围问题的能力,而不
是成为一个对周围事情冷感,觉得我只要顾好我自己生活就好的一个人。”

在看似悲情的运动记忆中,这名未曾经历过社会抗争的学生,有感华教园丁感染人心的记忆工作的民主动能,她带著肯定的口吻这么说:“然后,我相信,莫老师过来跟我们说这些华教故事,不是来煽动种族情绪。不是来讲我们受到政府压迫,也不是来讲受到这些巫裔领导人对我们的政治打压,我们是多么的痛苦,在这样的历史上面我们过的是多么地惨。我相信他不是来卖惨的。我相信其实莫老师是想来让我们激起更多思考:‘我们真的受到那么多打压,那我们能够做一些什么去维护我们的华教?’”

华教故事课结束后,莫泰熙老师带著学生手写的慰问信,去鼓励正在抗癌的丹中董事——赖秀美女士,她35年来为丹中筹款从不缺席,连患病期间都坚持走上街挨家挨户筹募丹中的建校和发展经费。在客厅一见面,莫老师马上紧紧握著赖秀美董事的手,请她坐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慰问。这时的赖秀美女士穿著略显宽松的上衣,抗癌使她看起来异常消瘦,她带著高兴的神采与一桌丰盛的菜肴、水果,迎接莫老师。他们坐在客厅沙发上,莫泰熙老师朗读出学生的关爱与感激:“谢谢您对丹中多年的无私奉献!听闻您身体抱恙,在此祝您身体健康,早日康复。谢谢您对我们学生的付出,并且不求回报,希望您能平平安安。”

2022年莫泰熙老师将丹中学生手写慰问信送到正在积极抗癌的赖秀美董事的手上。
2022年莫泰熙老师将丹中学生手写慰问信送到正在积极抗癌的赖秀美董事的手上。

听见来自丹中学生的关心,赖秀美董事深受感动,强忍的泪水止不住从她的眼眶掉了下来。正是这一年底赖秀美女士获得了林连玉精神奖。

华教园丁莫泰熙老师在全国奔走,为下一代讲华教故事,一讲超过20年。他身体力行“立大志,做小事”的园丁精神,用说故事这看似微小的记忆工作,替一场未完成的社会运动,持续投注跨世代的民主动能。对抗自然遗忘最简单的做法,或许是一句关爱、一声感谢的发声练习,使个体习得将个人与记忆共同体相互连结起来的基本能力。如何用活生生的林连玉精神,感染年轻学子的心,创造出拥有勇于抗争、热心公益的精神秉性的下一代,华教园丁的记忆工作为当代运动做出了有力示范。

本文为2024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之一,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黄科量

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