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三四十年前的政治变化以比较当今的变局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今天的变化几乎与那个年代所追求的是两码事。

先说第一件发生在1982年的政局。这一年,董总主席林晃昇在“总结”华教斗争的经验后,认为要突破华教发展困局,就应结合执政党、在野党、以及华团的三股力量,一起争取和捍卫华教权益,而提出了“三结合”策略,即由一些华教人士加入执政党,通过体制内争取华教权益,进而喊出了“打进国阵,纠正国阵”、“里应外合”口号。

可是,马华并不全然接受董总的策略,因为董总的建议具理想主义,也不容易落实。而马华作为一个大政党,是不可能跟著董总的要求走。就这样双方谈判破裂。

接下来与林晃昇接触的是民主行动党,但行动党是反对党而不是执政党,无法满足董总的要求。若是两者结合,也等于是在执政党门外呐喊而起不到改革的作用。

最后是找民政党商讨,对于不大不小的民政党正可以迎合董总的需求,因为民政党也是国阵的成员党。当董总与民政党主席林敬益商量时,也得到对方的同意,董总认为民政党可以把它们的诉求提出,由民政党带入内阁和议会。

在双方一拍即合下,民政党与董总达成合作。然而,这看起来是一厢情愿的事,毕竟巫统是不会让华教人士“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

为了实现目标,董总派出一些华教人士以民政党的旗号参加大选,结果民政接受了郭洙镇、许子根及王添庆等人上阵,一时之间喧叫声响彻云霄。结果换来的是马华的不满,它认为董总投向民政等于是与马华“为敌”;而行动党更是指责林晃昇背弃行动党。

三结合是妙想天开

不过在政治议程中,所谓的“三结合”完全不符合逻辑,因为民政、马华和行动党不可能会合作,这“三结合”简直是妙想天开。至于“打进国阵,纠正国阵”更是被嗤之以鼻,认为是自说自爽,因而出现了讽刺性的口号:“打进国阵,被国阵纠正”。

当政坛吵闹一阵子后,在1982年大选落幕时,只见民政的许子根当选,郭洙镇落选,当时的王添庆还不是重要人物,即便中选,也无喜可言。

之后,董总同人也就对在内部改变国阵的政策感到困难重重。后来的现实也显示“打进国阵,纠正国阵”口号是行不通的。不但驯服不了巫统,就连马华也不会给予支持。

当来到1986年大选时,民政党的许子根就栽倒在林吉祥的手上。那一年,林吉祥率大军攻打槟州,不但打败许子根,而且也瞄准槟州政权。这一仗让行动党十条大汉闯入槟州议会,意味著下一回的大选行动党会有更大的动作。这种变化意味著“打进国阵”的战略失败了。

第二件事是在1990年,不甘失败的林晃昇又想出另一个绝招,在大选前,他率领一批华教份子进入行动党,鼓吹两线制。这一年正好东姑拉沙里退出巫统另组46精神党,也就与行动党及伊党合作,三党结合挑战国阵。

在新形势下,林晃昇看到改变时代的新形势可能已经到来。

岂知这又是一场春梦,东姑拉沙里组成的三角联盟不敌国阵,马哈迪依然高高在上,因此两线制又失败了。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林吉祥在阴差阳错下打败林苍祐后,竟迎来许子根出任首席部长。自此之后,林吉祥与首席部长职擦肩而过。

华教与董总

经过两次的打击后,林晃昇才不得不收手,毕竟董总要改变路线让政党来匡正华教的艰辛路是极其不容易走的,这说明了政治与社团是两种不同的组合,前者是政党有本身的政纲和目的;后者则集中在华教。对政党而言,教育只是其中之一的目标,它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项要推展。

从上述的两大改革措施的失败,我们也看到时局的大变化,其一,执政的国阵是个政治组织。当年林晃昇没有想到国阵会有下沉的一天,但在今天回顾当年的举动,也就被认为是不成熟和未看长远的,有哪个政党会屈就单为一个教育议程奋勇前进呢?不过今天的华教和董总依然存在著,且具有影响力,完全不因“打进国阵”和“两线制”的失败而消沉。

与此同时,当两线制不能在1990年落实后,曾有人以为在2008年出现了两线制—民联的82席对国阵的140席是一个雏形。其实不然,在后来出现的政局反而是种族牌主导整个政治走向。

以今日团结政府的组成结构言,是碎片化的,即使团结政府的两大党派,希盟加国阵的82+30席等于112席,刚过一半,与国盟拥有73席比较,也并不是两线制再现,因为在反对党议席上,是以马来议员占绝大多数,反而是种族牌在发酵,离两线制也越来越远了,这是林晃昇始料未及的。

谢诗坚

时事评论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