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获得米其林认证后,该不该接受颁奖呢?

近期传出《米其林指南》吉隆坡及槟城美食名单出炉后,有些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得主认为食物水平还不够,受之有愧;也有人觉得接受奖状后,可能会让餐厅生活太好,进而影响原本的人手配置,怕忙不过来而导致食物品质下滑,进而拒绝领奖。

有些人会笑这些店家太傻,毕竟是国际知名的美食认证单位,若经过背书,潜在淘金机会就直线上升。就算未来不继续经营餐厅,将名字版权转卖出去,还是可以轻松赚进一笔钱。

我倒不觉得这些获奖者太傻,反倒觉得这才是大马人独有的真诚。毕竟大马本来就以有太多美食著称,各种族之间也有良性竞争的美食文化,促使大马人对吃特别有要求。若拒绝米其林是为了确保食物的好品质,事实上反映的对饮食的基本尊重,那么就算不用米其林加冕,自然而然也会有滔滔不绝的食客认证。

这才是主厨最希望看到的画面。

当然,米其林归为国际知名美食认证单位,若错过了加冕的确有点可惜。但事实上,这个单位究竟有没有维持初创时的高标准,还是为了迎合商业利益,不断放宽标准来迎合商家的互惠游戏,就值得关注。

例如,这次获奖的槟城某家叻沙,页面上竟刊登了炒粿条的图片;鸭蛋炒粿条则配成蛤蜊图,芋头饭则放上肉汤图。这固然不影响得奖者的食物味道,但这种低级失误不断发生,难免也让人怀疑整个单位的考究系统是否严谨。

当然,就算是全世界备受推崇的极品,肯定也不会迎来压倒性好评。理由很简单——回归到生理的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运作。

先不说脑袋对外来物品的分析结果,单就味蕾的不同部位设计,都会因种族、年纪、平常饮食习惯、清洁度、个人偏好等而有不同味觉感受。若加上环境、聚餐人数、上菜时间等客观因素,就会有“一种米养百种人”的多角折射效果。

你觉得味道刚好的,我却认为偏甜;他嫌弃咸度不够,你却吃得津津有味。

到头来,味觉的世界总是争论不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味蕾最精准,也坚信心中的餐厅最好吃,某些地方的食物最正宗。

事实上,越捍卫主见的,表面上争赢一切,事实上却会轻易掉入偏见的陷阱,锁死自己的味蕾与赏味美学。

独孤一味,独沽一味。

对我来说,米其林纵然是国际知名美食评比单位,但并非是绝对权威。它推荐的餐馆与美食只是特定参考,不代表要吃过才叫人生不白活。

不喜欢推荐名单,那就忠于自己的口味,继续去找自己爱吃的东西就好。毕竟米其林本来就是个商业游戏,他们立下的典范与标准都并非无可挑剔,看穿游戏规则就好,自己喜欢的餐厅还在才最要紧。

往好方面想,至少还是可以间接帮一些商家宣传推广,若真觉得不好吃也不要紧,我想以现在高资讯流通且善于批评的社会,米其林的牌匾反而会加速餐厅的倒闭灭亡。

别因为盲目崇拜权威,拼命追捧一堆自己不喜欢的美食却仍热爱打卡。至于其他的,就当作是世界多元的展现。

无论是米其林餐厅或米其林轮胎的口味,在疫情之后,还有味觉比什么都重要。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