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盟兼公正党主席安华,被支持者标榜为大马民主改革的推手,另外一方面,他又被敌对势力标签为“自由派”、“夹头侠”和“权力狂”,到底安华在大马政治上应该是属于什么角色呢?这是我国政坛极具争议的论题之一。

若要评论安华的角色与定位,必先从他身世说起。安华生于1947年的槟城,父母皆为槟州巫统的活跃分子,与马哈迪不同,安华家族除了拥有政治光环,家庭生活也颇为富庶,底气十足。安华自小接受马来文化和伊斯兰价值的熏陶,从江沙马来学院到马来亚大学文学系,整个过程不断形塑他成为一个传统的马来穆斯林。

另外,安华就读马大时期便积极参与学生运动,1971年联合志同道合者创立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简称伊青运),跟伊斯兰党领袖交好,共同倡议伊斯兰化的论述。1974年,吉打华玲爆发农民挨饿事件,伊青运发动示威,时任内长嘉沙里和教长马哈迪指示警方镇压学生运动,安华因此在《内安法令》下被捕入狱,直到1976年才获释。因为这些反动履历,安华一直被认为伊党吸收的囊中物。

令人大掉眼镜的是,安华在1982年选择加入巫统,成为马哈迪的铁杆支持者,这项转变的关键取决于安华追求权力的欲望,以及马哈迪的政治盘算。其中,安华加入巫统的前提可归纳为几点:

第一, 安华跟以哈迪阿旺为首的宗教师派不和,而宗教师派却是伊党的当权派。

第二, 安华很清楚,如果要快速实现国家伊斯兰化,就必须打入政府体制为先,踏上建制路线的跑道。因此,反建制的伊斯兰党便不是他的头等选项。

第三, 巫统长期缺乏伊斯兰元素,与伊党竞争时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马哈迪希望注入伊斯兰色彩的年轻菁英,结合马来民族主义和伊斯兰价值,巩固巫统在马来社会的话语地位。

第四, 马哈迪上台初期,跟昔日战友慕沙希淡搭档,在党内压制东姑拉沙里的势力,惟,马哈迪的独断和多疑个性,致使他更偏向于建立专属的子弟兵,安华为首的年轻领袖因而得到马哈迪的青睐。

权力追逐者

可以确定的是,安华早年是名不折不扣的权力追逐者。为了权力,充当马哈迪御林军的最强打手,替马哈迪接触一些较为敏感的人事物,例如,协助沙巴巫统策划推翻拜林的州政府。

不过,由于生性蛮冲直撞,缺乏耐性,导致安华在1990年代后跟马哈迪产生摩擦。1993年,马哈迪本意是不希望安华在党选期间掀起风浪,惟,安华及其支持者却读不懂“圣意”,跟纳吉、慕尤丁、泰益等人组织起宏愿团队,挑战亲马哈迪的署理主席嘉化巴巴阵营,后来安华顺利当上署理主席和副首相,但却已踩到马哈迪的红线。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1995年11月的巫统党大会,为了抑制安华的野心,马哈迪表示将在1999年卸任,届时将由安华接下衣钵。不过,退场计划必须在没有纷扰的前提下进行,同时,马哈迪在党大会提出并通过1999年前党主席和署理主席不开放提名的动议。事实上,马哈迪是在给安华下马威,展示他不容挑衅的绝对权威,警告安华,只有百分百服从才是促进仕途的唯一选项。

因为党选途径被中断,在1999年以前,安华在巫统和内阁的升迁机会全失,而且,被“封顶”以后,其言行举止都跟官帽的去留相关,随时不慎或遭到马哈迪的毒手。因此,在急躁和忧心的交炽之下,安华开始采取其他的途径巩固实力。其中,安华利用在社会运动的积累,挑剔官场舞弊,揭发上流菁英的恶行,博取马来中下阶层认同,借此维系其阵营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光靠马来社会中下阶层的给力,无法将安华的声势进一步扩大,因此,他开始转而讨好非马来社会,透过散布扶贫不看肤色、体制透明、铲除朋党和经济转型的论断,进行游说。当然,华社对安华的诚意颇感质疑,尤其是担任教长期间对多源流教育造成的伤害(如1987年茅草行动事发,就是因教育部强行派遣不谙中文官员至华小而起),仍然历历在目。

惟安华跟马哈迪的分歧已无法弥合,双方的矛盾不知不觉地发展成对冲的政治论述。比方说,安华1996年倡议的亚洲文艺复兴(Asian Renaissance),就是冲著马哈迪以集中资本、规模经济和马来人至上的亚洲价值观而来。

马安关系恶化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攻陷大马,马哈迪与安华在处理危机上有不同意见,相对而言,马哈迪的意见属于右偏的光谱,极尽所能地不要改变大马的社经现状,维持土著与非土著的差别待遇。然而,安华却持相反的态度,主张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借款度过难关,终止所有大型基建计划,并趁著金融风暴的契机纠正不公的社经结构。

因为这些论争,导致两人关系日趋恶化。1998年,马哈迪开始启动铲除安华的计划。首先,马哈迪动用党主席和内政部的权柄,剿灭声援安华的媒体侧翼,紧接著,在内阁以外建立经济行动理事会,取代安华的财政部,成为重大经济措施的决策单位。然后,马哈迪以纠缠肛交案和涉嫌贪污为由革除安华党籍和政职。

当然在这过程中,安华不是完全被动,毕竟他在马哈迪“动真格”以前,他就不断作出各类冒犯言行,包括公开放话他是未来首相的不二人选。

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中,安华无意间跟马哈迪产生相左的政治光谱,两者接下来面对的结果就是分道扬镳。1998年9月,安华及支持者、非政府组织和在野党于隆市发动街头示威,群众高喊各种批斗马哈迪的口号,史称“烈火莫熄运动”,虽然安华被判罪成入狱,然而国民公正党的创立,还有公正党、行动党、伊党和人民党建立替代阵线,成功以单一阵营在1999年大选挑战马哈迪。

安华事件所引发的效应,不仅仅是对马哈迪政府构成打击,大马的政治论述变化,政党结盟和选举动员的突破,打破国人1969年以来的政治沉默,揭开马来西亚政治觉醒和民主化之路。

要论始终满怀理想的改革者,安华绝对配不上,可是不可否认,安华在跟马哈迪角力的过程中,“意外”地将自己置身于挑战体制的道路上,不自觉地扮演推动改革的角色,逐渐跃升为在野党阵营的重要人物,并给我国政治板块带来洗牌,唤起民众对大马政治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冯振豪

视数字和咖啡如生命的怡保人,东吴大学政治系硕士,全球民主化、国会立法、选举策略、投票行为和政党政治为专长,曾参与过2024台湾总统立委选举的研究专案,目前在台湾智库从事教育政策相关的研究工作。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