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创办的尊孔学校为何命名尊孔?事缘在1899-1911年期间,马来亚(1946年前,新加坡与马来半岛是一家,通称马来亚)曾兴起一股孔教复兴运动。
1899年9月,一批传统知识份子与文化水平较高的华裔,还在吉隆坡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孔子诞生纪念节日(农历8月27日)。在这一天,吉隆坡华人还被告知应休息一天,以纪念孔诞。他们也在同善医院前搞了一场祭孔大典,参与者向孔子的画像致敬以示敬意。他们甚至建议华人采用孔历(以孔子诞辰年西元前551年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方式)。
这样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竟然是发生在吉隆坡而不是中国,确也是耐人深思。1900年,主张托古改制走立宪君主制路线的保皇党领袖康有为抵达新加坡后便为这活动增添动力。因为康有为提倡把孔教列为国教。同时,也保留中国人对孔教、道教等的信仰与祭祀活动。
可以说,这是一种“一尊多元”的思想主张,只是虽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搞了百日维新,却因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皇太后慈禧太后的反对而中断落得要流亡海外。康有为逃到香港后,再转到新加坡而梁启超则逃到日本继续宣传其维新思想主张。
会发生这么一场孔教复兴运动,当然其来有自,而不是突然兴起的。早在1870年代特别是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以来,本地华人便已有要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想主张,也有人身体力行组织了诸如“乐善社”或“同善社”等宣扬中国正统思想与伦理的演讲运动。
通常是在农历初一与十五这两天在多个地点举办宣扬正统思想与伦理的演讲,主讲人多为传统文人,而主办单位与财主则主要是闽南(福建帮)与广府的富商,领事馆也协助推广这类文化教育活动。
从动机而言,搞这类文化教育活动主要动机是,一方面要激起与维持新马华人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则要防止本地华侨华人的西化与峇峇化。
在这时期,有不少文化保守派主义或文化民族主义者,很担心本土华人数典忘祖,脱华入西或脱华入巫(特别是峇峇群体)。
有趣的是,推动孔教复兴运动的一位主要推手林文庆本身竟然是峇峇。他是在留学英国时,才学华文华语(曾当过槟州首长的林苍佑也是在留英时才在英国学华语,毕业后还到中国服务)。林文庆是位传奇人物,他虽饱读西书,且其太太是新教徒(黄乃裳的女儿),可林文庆对基督教却颇有意见,常写“扬儒批基”(基督教)的文章。
同样有趣的是,另一位峇峇出身的辜鸿铭也是位饱读西书却深爱儒学,其是生在南洋(槟城),学在西洋(英国德国),仕在北洋(成为张之洞的幕僚),婚在东洋(有位妻子是日本人)的孔门弟子,认为儒学是塑造良民宗教的宝典。林文庆与辜鸿铭均用英文写了不少推崇儒学的文章。
峇峇和儒学
在20世纪初,许多新型知识份子均反儒学的大潮流下,竟还有学贯中西的峇峇大赞儒学,认为儒学是合乎理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这确是个耐人深思的现象。
尽管在1899-1901年,孔教复兴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也筹了不少资金来建孔庙,可进入1902年后,这个运动却沉了下来,直到1908-1911年才热起来,何以有这个曲折?
原因当然是多重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维新大将之一的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保教非尊孔》的文章,认为尊孔是弊多于利,有害新思想的传播。
只是这位常以“今日之我,批昔自之我”的多变奇才,却在1918年第一大战后,一反旧态大力推崇起儒学来。显见人的思想是会随著时代起变,是所谓的“因势立论”。
尽管晚年梁启超推崇儒学,可自1917年五西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许多新兴知识子则普遍贬低儒学,甚至说孔孟之道是吃人的礼教与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祸首。
当然的知识份子多追求西学,特别是推崇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说。之所以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是个弱肉强食,强权就是真理的霸道时代。吊诡的是,1980年代以来学界又流行说儒家思想是推动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文化因素。有道是“世异则事异”。此言确是不虚。
何以1908年后,孔教复兴运动又再兴起?主因之一是,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庭对康有为与孔教的态度起了变化,也认识到孔教对稳定政权的作用,转而大力支持搞孔教复兴运动。本地与清庭有较好关系的富商,特别是有清庭封赐官位的富商,又在槟城大搞孔教复兴运动,却搞得有声有色。
只是,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成立,帝制被废,海外华人一般对新政府有新期望,以为中国会有一番大作为。这个孔教复兴运动也就再次淡了下来。
说起来,这也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思想与运动有一定关系。因为,从政治的角度看,搞孔教复兴运动有助于抑制反清庭的革命运动。从思潮的角度看,1910年代是个反传统势力与思潮大兴的时代。
尽管国民党政府也试图在1920年代搞复兴传统文化的运动,可这时期的左翼思潮也日趋壮大。说孔孟学说与伦理已没什么市场了,这是时代使然。
印尼孔教
只是,吊诡的是孔教复兴运动在印尼却没有终结。一批侨生华裔(意同马来亚的峇峇)持续推动孔教运动,惟其目的与马来亚不同。这一批侨生华裔搞孔教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移风易俗,特别是改革华人一些他们认为不良的习俗,如吵闹的丧礼。伸言之,在印尼这纯粹是场文化运动,没有政治考虑。他们也对兴建孔庙没有太大兴趣。因为,他们视孔子为先知而非神。神是天公(玉皇大帝)故没有必要把孔子升格为神格。
在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推翻了苏卡诺政府后,不少华裔改信基督教或自称是孔教徒,把论语视为其圣经,以免被当成共产党员而被清除。目前孔教已被视为印尼认可的6大宗教之一(其他五教为伊斯兰教、天主教、新教、兴都教与佛教)。
孔教运动可说是一场有开花没结果的运动,当时自命进步的知识份子也对儒家伦理不屑一顾;只是,也应看到儒家伦理中确有不少普世价值,如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讲信用,推已及人的恕道等,是虽古犹新的普世价值很值得推崇。
此外,推动孔教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如林文庆、邱叔园等,实为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们即保守而又不保守的进步人士,如大力推动女性入学受教育,剪掉辫子,去掉缠足,反对抽鸦片,提倡教育兴族,推动新式教育,办报宣传新思想等。约言之,他们中有不少是进步与改良主义者,而非革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