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有个话题非常热门——新加坡究竟是大马疫情未来趋势的借镜,还是大马递延后的发展局面?

说白点,新加坡目前疫情再度亮红灯,其实是大马下一波疫情趋势的前兆,或只是步入大马后尘,因放松管制后才导致疫情失控?

目前来说依旧难以判断。新加坡目前每天确诊高达3500例左右,看起来虽然比大马单日确诊数约5000多例偏低,但新加坡人口只有568万,对比大马人口共有3200万,若以平均数来看,人均感染率来得比大马高。

当然,其中存在著筛检率及医疗呈报系统有差异的问题。不过对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我反而关注以严格管控出名的新加坡防疫机制,在疫情再次反扑后的应对措施,这或许能成为一海之隔的大马政府警惕的讯息。

实际上,新加坡从初期的锁国政策,到最后成为亚洲最先执行的“与病毒共存”概念,这个1年多的抗疫期计划算是按部就班,松弛有度。同时,新加坡政府在施打疫苗的效率也有目共睹,他们原先预计9月在疫苗覆盖率达到8成后,就能步入新常态,并进一步开放经济、社会及旅游活动。

孰不知印度变种病毒Delta变异株防不胜防,传染力比想像中强大,导致新加坡从8月逐步开放后,案例就持续节节攀高,最终甚至在10月中逼近4000例关口,让原本以为疫情已趋缓的各界人士哗然。

不过,全球关注的焦点再也不是确诊数字,随著疫苗广泛施打后,目前重视的反而是确诊后是否会引发重症及死亡。

新冠病毒逐渐像流感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资料显示,新加坡累计约20万人确诊,其中10月的确诊人数中,98.7%的确诊案例几乎都是轻症或无症状,这可归功于疫苗施打率高,包括已有84%人口完整接种2剂疫苗,13%人口打了追加剂。另外,至今累计442人病故,其中超过200人是在10月病逝,大多数是放弃接种疫苗的人。

很明显地,尽管目前确诊人数增加,但在大批应对措施和大量确诊案例下,对接种体质来说,新冠病毒已逐渐像流感一样。尤其在第三支追加剂施打下,加上越来越多人感染后间接形成的群体免疫,就算是确诊,相信慢慢会变成轻症或无症状。

换句话说,就算是面对Delta变异株导致确诊数字攀高,但若这已符合“与病毒共存”的未来生活概念,实际上不致命的病毒已无需放大确诊数,而重症及死亡率才是追踪焦点。

这些几乎是大马之前的疫情写照。

尽管如此,为了避免疫情高峰后可能会影响经济活动,新加坡政府也推出一些与大马政府相似措施,包括进入商场必须扫描QR码,确认完整接种后才能进入,有些采访活动也限完成接种的媒体才可参加。同时,他们也再度调整部分措施,例如社交聚会减至最多2人、餐厅内用餐最多2人一组等。

病毒不会消失只能共存

由于疫苗接种后重症与死亡率下降,促使新加坡政府也加强“接种者有别”的措施,尽管这个模式看在不愿接种者眼里不人道,但实际上未注射及注射后面对的风险结果一目了然。

我喜欢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的比喻。他说目前疫情像是在下坡路上骑脚踏车,需适时使用边境管制、疫苗及防疫措施等煞车方式,以免失控翻车。而这些所谓的煞车机制,绝非是再度进入大规模封锁政策,反而是逐步回到正常生活里,透过疫情的变化来踩煞车。

目前看来,疫苗明显是走下坡路的最好帮手,而人民使用快筛试剂定期自我检测,也是下坡路上适度煞车的方式。

尽管目前仍未知大马与新加坡疫情的发展趋势孰优孰劣,但从两者针对疫情的施政方向,目标与方式算是非常一致。与其不断无意义地比较两者近期确诊数字的走向,倒不如看回两地重症及死亡数字与疫苗施打率的关系。

还是那一句,病毒永远不会消失,只能共存。存在的关键并非是讨论数量,而是攻击性。一旦第三支追加剂再度施打,社会集体对抗病毒的抵抗力提高后,相信平坦之路就不会遥远。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