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发现,最近无论什么政策或想法,都明显地分为两极,似乎没有灰色空间。 

要不要进一步全面封锁?是否要关闭工厂?确诊数字是否要天天汇报?是否要拍摄时施打疫苗的情况?医院急诊室究竟要优先给哪位重症病人? 

最新的争执,则是首相慕尤丁要求新冠疫苗供应特别委员会(JKJAV),允许让已接种两剂疫苗的人士放宽行动限制。 

有些人为这项政策欢呼,觉得终于可以解脱,享受恢复日常生活的节奏;有些人却怒骂太早放松,目前疫情仍在吃紧,不应该过早放宽政策,免得又导致首两波的疫情曲线重蹈覆辙。 

我想最好的答案,可以套用近期前外交部长阿尼法阿曼的点睛句型——针对完成施打二针疫苗认识,你可以放宽,不代表你应该放宽。 

首先,比起完全没施打疫苗者,完成接种者固然在冠病抵抗力上拥有相对优势,但这不代表你已完全能抵抗疫苗攻击。 

我常跟身边朋友比喻,施打疫苗过程犹如《七龙珠》漫画的武功锻炼一样,虽然有些人从赛亚人升级至超级赛亚人,战斗力等级翻倍,但这个能力提升,是站在跟原来体质抵抗力的比较基础,而非直接面都病毒的对决优势。 

简单来说,有些人天生抵抗力强,就算确诊后,病毒在体内可以安然共存,那施打二剂疫苗算是锦上添花的事;但有些体魄较弱,就算打了二针,确诊后还是有可能变成重症与死亡,只是比较未施打之前的状态,还是能多少降低一些确诊后的病重风险。 

尤其目前面对的是不断变种升级的对手,与其说完成接种者是“确诊风险趋零”,倒不如说是“确诊风险降低”。也就是说,目前疫情下所有事都没办法有绝对,很多东西都是透过比较基础后,判断何者风险偏高,然后才能决定更好的对策。 

所以,相对未完成二针者,我赞成首相放宽对完成接种者的行动管制,但这还是有个前提。 

放宽不是放任趴趴走

这种放宽,并非是放任二针者到处趴趴走或逛街购物,而是作为每个家庭或公司外出的人选时,二针者是最好的向外对接首选。无论是外出采购或洽商,拥有相对较强抵抗力的二针者可以获得较宽松的行动自由,并以此作为与相关执法人员通融的出示证据。 

这种选择性放宽还有几个好处,一是间接鼓励更多民众施打疫苗,以换来跟好的抵抗力与人生自由保障;二来让二针者替代无接种者执行部分生产工作,以确保社会经济链不会完全断裂,否则在持续缺乏劳动力下,国家经济价值最终可能会崩塌。 

但是,我还是得强调,这个政策是建立在“相对基础”上,而非“绝对基础”。一切还得视环境变数而定,并不代表完整接种者就拥有“免死金牌”。 

假设完成接种者居住的地区是疫情红区,那就算完成接种,他还是得认真评估四周的风险,再决定是否得一直外出采购或上班。 

也就是说,一旦公司拥有两位员工,一个是绿区无接种者,另一个是红区已接种者,在这种比较基础上,已接种者就不能理所当然当作必须外出执行公务的人员首选,老板还是得按照员工自身状况与环境因素,还有外出过程中是否会进一步传染的风险,才决定执行工作的选择。 

别忘记,近期完成接种者也并非就意味立即拥有免疫力。根据不同医学报告指出,疫苗在体内仍需至少1个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施打疫苗后的1个月内,实际上抵抗力与未施打者处于同样水平,因此在这期间也别掉以轻心,以为针打下去就直接化身成钢铁人,百毒不侵。 

我们并非是活在原始时代,靠著自家种植的蔬菜或家禽就能过活。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采购或洽商,都是免不了的社交活动,行动管制令终究还是得要有放宽考量。只是拿捏程度该如何,相对基础并非完美,却是相对皆大欢喜的折衷方案。 

无论是自身抵抗力或环境安全,凡事只要懂得相对考量,而非绝对值去黑白判断,若彼此都懂得互相尊重,体恤彼此的身心健康,那这种妥协或许才能让国家防疫政策顺利发挥效用,全体人民也能更快地解脱。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